很多人認為香港已經西化,所以要揚棄古舊又迷信的民間習俗,他們以民間風俗無聊、古板為罪。「一點也不殺時間」,這是普遍人的想法。
看不到傳統背後的深厚意義,只以功利角度來衡量,是一般香港人的想法。但是生活不只是營營役役的工作,工作過後,更是為了享受,為了在生命裡有其他的得著。
節慶其實是一個嘉年華,它把人從平日的制肘之中釋放出來,以狂歡及人與人之間親密的身體接觸,重新回到群體的當中,個人的歡欣傷痛都拋諸腦後。
香港人過慣聖誕節、新年等,但只見年年倒數,人們一窩峰地湧往維港兩岸,既是人多擠逼,亦要受政府嚴密的箝制(制肘處處的人潮管制),以鐵馬限制活動範圍,根本不能得節慶之精粹。普通人不自覺,以為安全,實際上是中了政府的嚴密規訓當中,使得自性不能舒張。
節慶除了解放個人身心,還盛載著教化人民的重任。所謂移風易俗,生活習慣一旦改變,就很難回頭。風俗其實與華夏文化的道德教訓連結起來,仁義禮智的高深大道理,流傳於學者之間,清談高論;但人民卻不會空談仁義禮智,他們只知道鄰里守望相助,見孺子將入於井而救之,這些是風俗使然,多於道德教訓。故此,節慶紀念的人物,都與華夏文化所提倡的價值,有莫大關連,人們以禮俗紀念,潛移默化之際則改變其內心。
當然,傳統的節慶,必須改革其形式,使得其適應現代社會,例如,可以將神話人物卡通化,使年青人為之接受;又或是將寶誕等加上古裝裝扮等,讓每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當然這只是建議,是否可行仍需慢慢斟酌,但香港之所以有別於中國大陸,正是多了這些風俗。風俗與價值的傳承,是互相扣連的。倘若大小傳統都兼顧得宜,香港重回文化輸出的路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