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Darren Curtis)
我發覺,現代的中國人有一句說話經常放在嘴邊來評論別人,就是「崇洋」。大陸人喜歡說香港人崇洋,香港人又喜歡特別指明香港女性崇洋,後來更出現了「偽ABC」這一名詞。在我看來,這是五十步笑百步。
老實說,身處二十一世紀這個國際都會的香港,有哪一個人不崇洋?港人常常批評港女崇洋,只喜歡使用「來佬野」和老是語帶外國口音;大陸人則批評港人賣國求榮,「是賣國賊」、「漢奸」等等。事實上,我們所有中國人(這裡說的中國人不單是指中國大陸的人,而是泛指所有流著中華民族的血的華人)都是「崇洋媚外的賣國狗」。
打個比喻,若果兩樣產品價錢相同,你會選擇蘋果或小米?法拉利或長城?飛利浦或步步高?答案昭然若揭。我們社會的整個思想型態、經濟型態、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都是從西方來的;我們所有的現代生活用品、飛機、汽車、網絡、科技、都是西洋鬼子發明的,因此這不是崇不崇洋的問題,而是人望高處,水向低流,我們得承認別人確實比自己優異,然後只學習別人好的東西。為什麼我們很自然地就會選擇外國品牌?因為事實上外國產品真的有信譽,品質有保証,好的事物自然受歡迎,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揚。
柏楊先生說過:「‥‥‥有人說這是崇洋媚外,我覺得崇洋很好嘛,有什麼不好,不但要崇洋,還要撤底的崇洋‥‥‥我們應該把人家的好處一條條列下來,好的地方,我們就應該學‥‥‥」的確如此,西方國家確實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推崇。大陸就是以前的香港,司法制度是貪贓枉法,民主就是「你是民,我是主」,資本主義實質上就是官僚主義,全部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然而,香港現在能變成一個這麼繁盛的城市,正正是崇洋、西方化的結果。
那些說別人是「崇洋媚外的賣國狗」的人其實心胸很狹窄,接受不了別人比我們優秀的事實。中國身為泱泱大國,卻沒有身為泱泱大國應有的廣闊的胸襟承承認別人的好,總拿著過去曾有的輝煌成就自欺欺人。是的,中國在過去的確有很卓越的文化和科技,連偉大的拿破崙也曾如此道:「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很可惜,這頭獅子至今也沒有醒來,甚至淪落到近百年來被西方獵人輪著排隊宰割的田地。中國人過往的確有很多美德,但在文化大革命這十年浩劫之中幾乎已經蕩然無存。中國崛起,其實只是指中國經濟的掘起,中國人的文化、修養、知識水平到現在還沒有提升,甚至回復過來。現在的中國人基本上只有三個特徵,就是髒、亂、吵。現在的中國人沒有文化,沒有知識,沒有創意,沒有道德感,那我們又怎不能「崇洋」呢?
有人認為西方化會把中國文化抹殺掉,中國人將不會是中國人。我認為其實取決於如何明智地選擇吸收外來文化。在這方面,我認為日本是佼佼者。日本是一個文化匯聚的國家,它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了中國唐代時期的文化影響。唐代時期的日本大力推廣大唐文化,日本所有男性文人都是用漢語書寫,而婦女卻使用日文,因此日本婦女成為了日本本土文學的先驅。與此同時,日本繼續派遣大使積極吸收中國的文化。後來中日交流開始減少,日本繼續發展出自己特有的本土文化。隨後於1860年代到1880年代間,日本開始明治維新,進行了西化改革運動並結束了600多年來的武士封建制度。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由封建社會轉為現代資產社會的轉捩點,並為日後擠身列強之地成為一個重要關鍵。從日本歷史我們可以察看到,文化交流與學習對一個社會帶多大的影嚮。
時至今日,你會說現在的日本人不夠日本嗎?不會。因此,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崇洋」。因為過去中國近百多年國勢積弱,被列強屠宰就是由於中國文化思想、經濟科技停滯,而這又是由於中國人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及拒絕學習所造成。要改變華人的頑蠻形象,只能從我們的心態開始改變,打開狹隘的心胸,停止懷念從前而不復再的風光,虛心地向別人學習,正視自己的錯誤並且從歷史中學習教訓,這才是中華民族自救的唯一出路。
我們要崇洋,但絕不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