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應邀,在國立臺灣大學舉行一場講演。本來,筆者身為「藍光LED三人組」在中文Wikipedia的條目創始者(寫完數月後,即獲諾獎),對相關技術、歷史與軼事已甚瞭解,應該專心在家養病。然而,最後的我還是忍著頭痛,鬼使神差地前去了。
(圖一/本週發布的「最受關注諾獎得主」,藍光LED三人仍在榜上)
(圖二/入場處)
與傳聞一樣,中村教授在講演手冊的範圍外,開頭另有3張簡報。他批評,日本媒體普遍以「藍色LED的實用化(量產化)」介紹他的獲獎原因,但這是錯的!中村教授摘錄一段授獎理由,並指出諾貝爾獎只獎勵「發明與發現」,而非獎勵「量產化(manufactuing)」。換句話說──我中村是憑藉(獨立於赤崎小組的)發明獲獎的,外行記者憑甚麼矮化?!──對傳媒報導水準的不滿,洽與約12年前的小柴昌俊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如出一轍。
接著,中村教授引用該屆物理獎諾委會主席Per Delsing的說法,區別3人的貢獻:
赤崎勇:以AIN緩衝製成高品質GaN
天野浩:實現pn結GaN
中村修二:對實用級高效能藍色LED的一系列成就貢獻
(圖三/指正日本媒體的誤導)
(圖四/申明自己非因「量產化」而獲獎)
(圖五/說明三人貢獻的不同)
其後,中村教授介紹LED照明的用途、社會經濟影響,以及藍光LED的發展史、製造原理。現今用於可見照明的LED,其實都是藍光LED。五顏六色的LED,都是藍光LED與黃色螢光粉調配成白光LED後,在此一基礎上衍生而成的。這也是諾委會獎勵「藍光」而非最初的「紅光」的道理──締造整個LED產業、改變人類照明史的,是藍光LED,而非LED。
整場講演中,大約八至九成的簡報內容,都與講演手冊相同,與去年中村教授在斯德哥爾摩的講座(Nobel Lecture)內容大同小異。解說細節時,他仍不忘提醒道:「看清楚囉,這是發明,怎麼會是量產化?」(這種即興發揮屢次引起陣陣歡笑)
(圖六/白光LED原理)
(圖七/講至此處,中村提醒聽眾「這是發明」)
在講演的尾聲,中村教授特別「介紹」他自家的SORAA白光LED。儘管如今的相關技術已經普及,但品質往往參差不齊(筆者作為「受害者」感觸特深)。中村所推出的白光照明,則是號稱至今最接近「自然白光」的一種。而這在商業用途上(如商品、古董陳列)則至為重要。最後10分鐘圍繞於中村教授的教育觀,一方面臺灣傳媒對此報導最多(因為不懂技術),另一方面可能是在「打書」──其論點在他的再版新書『我的思考,我的光』應有闡述,本文便不贅述。
(圖八/SORAA的白光LED)
(圖九/中場休息流失了部份聽眾)
按慣例,中場休息後是提問時間。但大部分都給台上的產業大頭佔用了。筆者雖然填交了提問單,但未被選中,只能說是意料之中。最後的亮點在『聯合報』的提問,其問題是(依印象中譯如下):
諾委會稱許中村教授是新世紀的愛迪生,但也有人說您是特斯拉。您的專利曾經被公司佔有,就像特斯拉。但您現在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這又像是愛迪生一樣。所以,您覺得自己是愛迪生?還是特斯拉?
中村教授並未回答此問,感覺有點打哈哈。一方面進入此階段後,他的講話速度更快更難懂;另一方面中村的英語不僅AL不分,而且PB、OA一樣不分,比一般日式英語還要「有特色」(赤崎勇的日本腔更重,但較好懂)。就筆者的個人經驗,在日本諾獎得主中,根岸英一的英語口語應屬最佳(沒聽過下村脩與南部陽一郎,故不論)。
作為結語,本文嘗試「展望」一下未來的諾獎。在日本人方面,湯森路透引文桂冠剩下的16人是當然候選人,但一些學者(如:審良靜男、飯島澄男)已不可能獲獎。除此之外:
i. 醫學獎方面。T細胞的本庶佑、坂口志文可望在數年內獲獎;折疊蛋白的森和俊更可能在今(2015)年就獲獎。
ii. 物理獎方面。鐵磁材料的十倉好紀、近藤效應的近藤淳、鐵基超導的細野秀雄可能在2015年獲獎;中微子震盪的鈴木厚人、梶田隆章可能在2016年獲獎。
iii. 參考增井禎夫落選的前例,九州大學「破蛋」的機會相當渺茫(新海征治)
至於在「華人」方面,下一個獲獎科學家,極可能是:
NVSM的施敏(Simon Sze),在2019年與舛岡富士雄一起獲獎。
(圖十/講演手冊,拍攝於筆者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