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過分集中惹的禍——略論汲水門大橋封閉事件暴露之規劃與政策失誤

$
0
0

 

Kap Shui Mun Bridge from Sham Tseng.JPG
Kap Shui Mun Bridge from Sham Tseng" 由 圍棋一級自己的作品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條款授權。

 

10月23日晚,一艘船隻與汲水門大橋發生碰撞後,觸發橋上警報,整條青嶼幹線不得不立刻停用,進行兩小時緊急檢查,令機場及大嶼山的陸路唯一對外交通聯繫被完全切斷。本組並不質疑這次封橋決定,但認為必須注意兩點:其一是在封橋期間,由於青嶼幹線的鐵路和公路都不能使用,出入機場的市民及遊客,需要改乘渡輪前往梅窩或愉景灣(且仍要再次轉車前往東涌或機場),使機場及大嶼山地區的交通陷於癱瘓,由此可見目前香港交通網絡的脆弱程度;其二是渡輪服務在香港交通服務網絡中受嚴重削弱後的惡果,也在這次事故中暴露無遺。本文擬就這兩點,闡述如下:

 

正如本組此前一直強調那樣,當局近年的交通規劃和管理,總是強調陸路運輸,而鐵路又是眾多陸路運輸之中最受政府青睞。這次事故則暴露出此政策的弱點:由於種種原因而嚴重萎縮的渡輪服務,在面對緊急情況時,根本無法及時並有效地支援整體運輸需要——而當整體規劃上,政府日益偏重以單一主幹道處理陸路運輸流量時,目前只顧強調陸路運輸的政策,則會令主要運輸流量基本集中於陸路。更甚的是,在沒有其他替代路線存在的主要幹道,整體運輸系統的抗壓能力被大大削弱。若發生意外而受到阻塞,或需要封閉這些幹道,即等於切斷了該區的對外交通聯繫。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況卻在機場出現。一個每日都有大量人口流動的機場竟然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就只能歸咎為政府整體規劃的失誤了。

除了青嶼幹線外,將軍澳隧道對於將軍澳的對外交通(使用秀茂坪道及清水灣道,對大部分由將軍澳出發的交通流量而言並非優良選擇)、鐵路系統中的高度密集轉車站(如金鐘、太子及九龍塘)等等,都是過分將運輸壓力集中在單一路徑上。

此外,像東區走廊與英皇道的各條連接路,尤其是興發街、永興街一段;更不要提為整個九龍中心地區提供迴旋處功能的亞皆老街、新填地街、旺角道及西洋菜南街,以及九龍城回旋處了。如此的規劃邏輯,嚴重削弱整體系統的穩定性,不但容易出現擠塞,更缺乏對緊急事故的應變能力。只要一些不起眼的事件,往往就足以令該等幹道出現擠塞,甚至如這次事件般,徹底切斷了特定地區的對外交通。若當局不能吸取這次事件的教訓,仍然以如此態度來進行交通管理,同類事件必然會再發生。

 

至於渡輪服務萎縮的原因,本身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過成本與收入嚴重不成比例,加上碼頭接駁日益不便,兩者加起來已可說是目前渡輪萎縮的主要原因。渡輪服務需要的人手不少,且要大量專業知識,在人員選擇的自由度上,已不如其他交通工具,更何況整個交通行業本身也在鬧人荒。加上保養維修的成本也較高,所以不少渡輪公司顯得意興闌珊,但這卻不成為當局對渡輪服務漠不關心的理由。在政府的漠不關心之下,對渡輪服務而言極為重要的碼頭接駁服務,也往往不受重視,例如無視使用者習慣,隨意將巴士路線更改、搬遷,結果等於把碼頭和渡輪服務孤立起來。而使用者因路途太遠,也不得不改用其他交通工具,由此而進一步打擊渡輪的客量。因碼頭搬遷而造成客量下跌,甚至要取消服務的航線不勝枚舉,目下除了尖沙咀天星碼頭、屯門碼頭、北角碼頭及九龍城碼頭外,幾乎所有碼頭都是越來越遠離人口集中地區和主要通勤點,而且接駁也越來越差。中環天星碼頭是一個例子,最近才搬遷過的灣仔碼頭又是另一個例子。這些碼頭在搬遷後,都迫使渡輪乘客走得更遠,從而削弱渡輪航線的競爭力,加快了渡輪服務的萎縮。

渡輪服務一直萎縮,在一切道路系統運作正常的情況下,自然很難說有多少問題,但一旦出現事故,其重要性就立刻體現出來了。以本次事故為例,如無愉景灣及梅窩的小輪服務,則堵塞的情況可能會更嚴重。但另一方面,屯門至東涌的渡輪服務則因尾班船早已開出,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事實上,以航程及位置而論,屯門至東涌的航線很可能比政府應變方案中的荃灣至東涌更具疏散效果。而要令這條航線更有效地發揮其功能,某程度上更需要宏觀的規劃及相關政策支援,才能使之發揮應有作用,而非一個孤立服務。進一步說,當初將機場的渡輪碼頭改為只供境外線使用,本身就是機場整體交通規劃上的一大失誤。筆者並不反對機場提供境外渡輪服務,但這並不代表港內渡輪服務會與境外服務產生矛盾,結果把港內航線遷到東涌北部的碼頭,而該碼頭與東涌市區及機場均有相當距離,接駁服務也不理想,因此船公司也沒有積極營辦該航線的誘因。

再者,當局在1997年設計的應急方案中,尚有提供前往荃灣碼頭的陸路接駁服務,但事故當日的接駁配套則沒有包括這一服務在內,似乎認為乘客在沒有當局指示下,便可以自行利用陸路交通到達荃灣碼頭,可見當局的應急處理本身就有缺陷。以計劃本身而言,該計劃也沒有考慮到是否需要在人流更容易集中的地區,如中環,額外開出緊急渡輪班次——至少在中環,船隻與船員均較易籌集,而且受影響的人次亦不必過分集中於某一點/航線上。

 

總括而論,香港的運輸規劃和政策長期傾斜於陸路運輸,尤其是鐵路上,嚴重弱化海上運輸所提供的功能。使用陸上集中運輸固然有其優勢,但有時為提高整體運輸網絡的抗壓能力,一定的分流措施乃不可免。增建新道路,固然是一個方法,而對渡輪服務作適當的支持,也不失為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先賢有云: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個道理,只要有一點常識的人都不會犯。而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個道理至少也從未被推翻過。一個完善的運輸網絡,又怎會是例外?但當局在過去的政策和規劃當中,卻一直是逆反了這種顯淺道理。如果當局在這次事件後,還以如此的態度來管理交通,那香港人真要自求多福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