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端傳媒》還應該發佈不道德研究的成果嗎?

$
0
0

 

 

關於《端傳媒》挪用資料進行研究及發表相關報告一事,可參考前文《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低《端傳媒》用遊戲之名收集你資料進行研究調查,你知道嗎?》《邵家臻協助《《端傳媒》》分析數據,是否涉及unethical research?》

相關文章主要是針對《端傳媒》一方在沒有知會「廢青指數測試」的參與者,其答案將會被紀錄,分析並用作學術研究,最後發佈於網絡。由於《端傳媒》並未有得到授權便擅自使用資料,這行為不論是傳媒操守,或是學術專業都是相當錯誤的。同時,亦因為懷疑《端傳媒》在是次事件中收集到不必要的個人資料,因此撰文質詢。

 

昨天(28/10)中午,《端傳媒》對有關質疑終於有回應,詳情如下:

 

當然,在有關測試中並沒有要求提供姓名及FACEBOOK,因此,《端傳媒》解釋,在測試層面,是無法獲得使用者FACEBOOK。但,如果在測試後進行分享把結果分享到FACEBOOK呢?在這層面,《端傳媒》一方又是否有相關紀錄,把有進行分享的FACEBOOK帳戶紀錄下來呢?我在前文曾經如此提問,但觀乎《端傳媒》的回應似乎未有提及。關乎了數萬人的資料,拜託,清晰回應吧。

 

另外,從《端傳媒》的報告中,它提及「『測試』推出60多天,共收獲超過45,000份答卷。經端數據實驗室的篩選,截至10月22日晚上12時,共有31498個有效回答」。對這一點,我是好奇的。我完全理解篩選的必要性,但我好奇是憑藉甚麼標準去篩選。如果如你們所說,你們只紀錄了測試的答案及相關答題時間的話,你們是單單按這些資料篩選?還是有這之外的資料可供參考作為篩選之用呢?至少我不認為會是地理原因,因為「在這3萬多份答卷中,89.2%來自香港,其餘分別來自台灣、澳門、美國、澳洲、日本、英國、加拿大、中國內地及馬來西亞」可見,你們對地區的接受程度很廣泛。

你們篩選的標準,直接影響到你們的研究結果。刪去了3分1數量的問卷,如果沒有說明標準,這會進一步削減你們這「學術研究」的有效及可信程度。當然,更重要的是回應有沒有「答案」及答題時間以外的參考資料。

 

最後一點,關於unethical research的處理問題。正如前文所言「《端傳媒》一方在沒有知會「廢青指數測試」的參與者,其答案將會被紀錄,分析並用作學術研究,最後發佈於網絡」,在進行research的時候,明確向受訪者表示受訪內容的用途,資料是否保密,並在受訪者知情及同意下才開始訪問,這是學術界做research的慣例。

如《端傳媒》回應中,「我們僅僅用作新聞分析及學術研究」,可見他們自己都把是次研究放到學術高度上,故此,我用學術研究的角度去質問,並無不妥。

那我的問題是,經不道德方式騙取資料,並據此進行的分析,還應該發佈嗎?《端傳媒》曾表示「早前,《端傳媒》推出「廢青系列」專題報道,並推出問卷「廢青指數測試」,事實上,這份問卷由香港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博士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訪問研究學者鄧藝博士協助設計」,從中可以理解,這是有經過設計的系列,其問卷及相關研究,也是預設之內的。那麼,我亦可以理解為,他們把問卷包裝成「小遊戲」,並推出網絡收取資料,也是預設的吧?

如此,他們未有在「測試」首頁通知參與者,真的是疏忽?一班資深傳媒人籌備加上由博士學歷人士設計問卷,出現這樣的疏忽,是難以置信的。當然,想法這東西沒有證據的。

回到上文的問題,這研究分析,還應該發佈嗎?受訪者並無授權《端傳媒》把答案公佈吧?縱然無法從研究報告中找到受訪者的身份,不道德取得資料,未獲授權使用資料,最後公佈資料相關研究,由頭錯到尾。請《端傳媒》考慮一下,你們是否仍然保留這個研究–學術及專業失德是很嚴重的錯誤,不是一句承認疏忽,深表歉意便了事的問題。

希望《端傳媒》可以好好考慮一下,是否詳細回應上文的質詢,以及如何處理這個unethical research。好好想一想,傳媒誠信,沒有了,就是沒有了。

 

關於對邵家臻先生的提問,他有以下的回應

「今天有網媒開名駡我不該為《端傳媒》的「廢青指數測試」作評論,甚至有unethical research之嫌。有關提醒,我當然受教。我想補充的是,我沒有參與這個研究,亦沒有受聘於該媒體進行此研究,也沒有從中取得任何個人資料和金錢利 益。我只是評論研究結果。我只是一如過往,無分任何媒體,只要我能夠給予愚見的,都會盡量回應和作出評論。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沒有查明此研究的來龍去脈,就貿然回應,實在輕率,在此,我唯有說聲:對不起。」

我大致上是相信邵先生是一時疏忽的,只是關於參與研究,你是有的,至少你是其中一個解讀數據的人,是形成研究結果的其中一部分。見於:

「《時代廢青》作者、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副主任邵家臻應《端傳媒》記者記者邀請,協助解讀數據時說,「(上述知名人士)都是衝擊主流價值的代表,恰恰說明『廢青』的形象正是當權者依據這些人的行為所建構,以污名化不同於主流的價值追求」。邵家臻自己在「測試」中獲得71分。」

有親身進行測試,同時解讀相關數據,都不即時察覺這研究的問題,這是疏忽。當然,還可以想像另一情況,就是《端傳媒》把數據先交到鄧藝手中,研究過後再訪問邵先生關於研究結果。而相關測試,他也是事後進行的,這就可以成立啦,天知道呢。

 

最後呼籲,如果有曾經玩過「廢青指數測試」,而對自己的個人資料是否被收集而抱有懷疑的,可以向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https://www.pcpd.org.hk/cindex.html 查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