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各位身邊有沒有一些耶教朋友,常常談及一些令你摸不著頭腦的耶教術語?什麼「恩賜」、「靈命」、「栽培」,究竟是什麼意思?與他們談得久了,要是他們不斷用這些字眼而不解釋的話,又會否讓你覺得有點煩厭?此文正正就不同的耶教術語作介紹,配合個人一些無聊狂想。
耶教術語、又與所謂屬靈套語有不同。耶教專用名詞實用性比較強,而屬靈套語則是一些與信仰感性面向有關的字眼,但兩者可以是重疊的。其實耶教有自己一套語言無可不可,而使用這些基督教術語其實是中性的,只是有時見一些耶撚用得過火,以為人地唔識、自己又很型,開口閉口都是耶教術語,也實是令人忍俊不禁;故藉此嬉笑怒罵一番而已。
〔初入教會系列〕
慕道-
慕道是指渴慕真理的初信者。基督教的慕道可以是指未信的新朋友或者初信的人。天主教應該是指初信而未受洗的人。
例子:
這位朋友今日是來慕道的。
這位慕道人士怎麼稱呼你?
非教徒狂想:霧道?我唔知頭唔知路,真是覺得幾大霧。
決志-
即是未信的人信的一刻就是決志,有立志跟從之意。
例子:我是三年前決志信主的。
非教徒狂想:決志?要決定 d 咩?
新朋友-
這個詞倒是有趣,其實非教徒真的會不知道什麼是新朋友。意指由舊人第一次帶回教會的人。
例子:今日我帶了一位新朋友來教會。
非教徒狂想:我是新朋友,咁你地是咪舊朋友?
〔日常生活系列〕
弟兄-
平時我們稱呼阿哥細佬都會用「兄弟」作稱呼,但在耶教,則會與教友並稱「弟兄」。根據xx,原來稱「弟兄」可能是因為耶穌主張謙卑,故此兄比弟在後,倒有深意。
例子:今日與弟兄姊妹吃飯,十分快樂呢。
非教徒狂想:咩弟兄呀,古古怪怪。
恩賜-
等於天份。在耶教,如果談及一些個人長處,則會變成上帝給我這個「恩賜」。
例子:我在教會一直教兒童主日學,我對教導小朋友比較有恩賜,懂得怎麼教他們。
非教徒狂想:恩翅?食得乎?
栽培-
即指初信者在初信後需要上的一些課程,為信仰打根本根底。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罐頭書,由平信徒協助進行,為期可以是2-3月。
例子:你岩岩初信,是時候上栽培喇。
非教徒狂想:教會很喜歡種植物的嗎?點解要一齊上栽培班?一齊學點種花?
靈命-
即指與上帝的親近度。仲可以配搭「長進」或者「低落」一詞添。
例子:我呢排靈命很低落呀。
非教徒狂想:靈都有命?
見證-
即指教友對於上帝有一些特別的經歷,要跟大家分享。
例子:我外母死過翻生,是一個鐵一般的見證!
非教徒狂想:點解你基督教的神幫你就是見證,其他宗教的神十分的靈就是邪靈?有無人可以解釋我聽?
交通/相交-
交通/相交一般指教友溝通、傾談、分享彼此生活。此處應該是因為聖經常言「聖徒相通」加以演變而得來。
非教徒狂想:咩交通?指揮交通還是交通事故什麼的?相交是咩?派膠就聽過啫。
同工-
在教會中,一起協作做事奉的人,不論受薪與否都可以稱為「同工」。可以以名詞或動詞使用。
名詞例子:呢個教會的同工幾靚仔喎。
動詞例子:大家一齊是同工,為件事好。
非教徒狂想:童工?又唔是細路點解會話自己是童工?
〔聖靈系列〕
屬靈-
是指信徒十分投入信仰,聖靈主宰其生命,凡事以信仰為先等等。但時至今日,「屬靈」一詞與「耶撚」幾成代名詞,意指太「屬靈」的人一般都是離地「耶撚」。
「靈」這個詞在耶教泛指「聖靈」,可當是一個名詞、一個人一般對待。這個詞在耶教的使用十分敏感,因為有所謂比較重視聖靈的「靈恩派」,會出現一些平常人、甚至平常教會不太接受的事情,如講方言、十分重視聖靈的工作(例如神蹟的產生)、見證等等。隨年日過去,「基要派」教會漸漸滲入很多靈恩的元素,例如使用其詩歌、或者減省祟拜的禮儀等等,亦更加重視信仰感性的一面。
例子:阿A真是十分之屬靈呀!
非教徒狂想:〔大驚〕OMG 難道耶教與靈體關係密切?!!!!!
恩膏-
恩膏十分難解,一般配搭「聖靈」使用。如果是「聖靈恩膏」,就是指「聖靈給我的想法/感受」。
例子:就讓聖靈恩膏充滿在我地身上、膏抹在我地身上!
非教徒狂想:恩膏?拎黎揸上身的嗎?是邊隻牌子?
釋放/充滿-
一般配搭「聖靈」使用。意指「感覺非常良好」是也。有「十分舒服」的意思。
例子:聖靈呀,釋放我地、充滿我地!從罪中釋放我地!
非教徒狂想:而家我地坐緊監?點解要釋放我地?
〔事奉系列〕
事奉/事工-
即是返教會做不同的無償工作,工作範圍由雜務到專業的都有。如果是受薪,都可以稱為事奉,但是為何一些可以受薪一些不受薪,倒是無法解釋。事奉與事工有所不同,事奉比較多指一個人,事工則是以團體形式。
例子:我有3個事奉團體,包括教主日學、敬拜隊和做司事。
非教徒狂想:完全唔明白點解教會做義工會叫事奉事工。個名唔同左性質會唔同左的咩。
短宣/長宣
指短期宣教或者長期宣教。宣教是指在另一文化中傳福音。
例子:今次短宣我去左韓國,真是十分之有得著!
非教徒狂想:乜酸都有長酸同短酸?唔唔,食Super Lemon應該是長酸。
呼召/負擔/異象/看見-
是指對信仰中的某個面向有一些從神而來的想法,覺得上帝要帶領自己往這個方向進發。注意四詞之中也有一些分別。呼召是指「是指聽到上帝的召命,要做某一類的教會工作」;負擔是指「有承擔」;看見是「自己有一些想法」、或者言「上帝俾我有呢個看見」,就是指上帝俾的;異象最勁,是指「上帝俾我有呢個異象,我這個意念是從神而來的」,而且是指比較高層次的東西。
例子:
呼召:上帝呼召我去宣教。
看見:我有一些看見,就是要做傳道人。
負擔:我上月去了短宣,對於某地區的民族十分有負擔啊!
異象:[異端mode大誤] 上帝俾我一個異象,2015年12月31日就是末日啦!
非教徒狂想:
看見:乜做傳道人會睇唔見的咩?會睇唔見咩?
負擔:有負擔?是咪要揹上身?
異象:應該都是 d 邪邪地既野。其實佢是咪有野上身?上帝是報夢話你聽的嗎?
〔佈道會系列〕
培靈會:以教徒參加為主,以「培育聖靈」為主題。
奮興會:以教徒參加為主,以「振奮人心、復興生命」為主題。
佈道會:顧名思義即是以佈道為主的聚會。
正如文首所言,其實這些基督教術語其實是中性的,只是有時見一些耶撚用得過火,開口閉口都是耶教術語,實令人忍俊不禁。換個角度,如果你是非教徒,人家開口閉口都是基督教術語,大概你都會認為對方變成宗教狂熱分子吧。另一方面,基督教術語用太多,離地之餘也令別人難以接近,惹人反感。其實耶教徒們醒下喇,即使全香港而言,耶教徒比例都只是約5%。要重新進入非教徒圈子中,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再以為自己講這些術語很型、很屬靈,人地覺得你shot shot地俾教會洗左腦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