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400年前的Fifth of November

$
0
0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Alexander Baxevanis)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Alexander Baxevanis)

 

兩年前留學英倫,記得一晚與新知好友在小小房間聊天,突然聽見煙花聲響,數人即時走近寢室窗邊,眼看黑夜中煙花四起。後經室友告之此日為英國煙火節。有了方向,在網絡輕易得知了以下資料:

 

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又稱 Guy Fawkes Night 。是指每年11月5日在英國舉行的慶祝活動。按照傳統習俗,當天人們會搭建篝火,燃放焰火,慶祝火藥陰謀的策劃者蓋伊·福克斯炸毀英國議會大廈未遂。」

 

當時對「恐襲失敗舉國慶祝」一說,全單照收並未深究,甚至相當欣賞這份英式幽默。

數日前,應朋友邀於網台節目講評經典電影《V煞》,事先重溫一次,再稍深入搜尋電影資料,才發現電影中的大日子乃根據史實而來!電影開首,古著鬍子男被處死,真實發生於1606年英倫倫敦塔之內。因著電影,我這次站於抗爭者立場,故此把資料看得稍為詳細……

 

是為1605年,英格蘭天主教徒被掌權的新教(即基督教)政權所大力欺壓,剛於1603登基的英國國王(本已為蘇格蘭國王,即後來身居二職)Jmaes I and VI 拒絕給予天主教徒同等權利,激進天主教徒開始組織行動,準備炸毀國會大廈,刺殺國王、新教貴族等人。行動者租到了上議院一間地下室,於1605年3月放好3.6噸火藥。數名行動者之中,有人擔心天主教上議員被炸死,故於10月26日向天主教上議員 Lord Monteagle 秘密通報。縱使行動者已於翌日得知此信,但因行動者內的火藥專家 Guy Fawkes 檢查並發現地下室原封不動,故決定計劃照樣進行。

1605年11月5日早晨,一名太平紳士突擊地下室並拘捕了當時唯一的執行者 Guy Fawkes。所有行動者相繼被捕以及處死。事件史稱 Gunpowder plot

為慶祝行動失敗,當時英國國會通過了一條法案,紀念這次事件。自此以後,英國人都會在這一天以煙火來慶祝……而這天,正正就是文始所講的 Bonfire Night。煙花五光十色,原來用以粉飾太平。

 

400年後,電影《V for Vendetta》面世,November 5再重新被帶到世人面前。世界各地激進派抗爭者不少都視《V》為寶典,全球亦開始出現每年一度的 Million Mask March ,簡稱 MMM。每年11月5日,全球各地匿名者都會戴上 V煞 面具上街,而去年雨革時香港的 MMM 可謂多年爾來最為盛大。

《V for Vendetta》開首,一把低沈女聲讀了一首民謠

Remember, remember the fifth of November,
gunpowder, treason and plot,
I see no reason why gunpowder treason
should ever be forgot……….

 

當年政權狡猾地用了煙花粉飾太平,革命被冠稱陰謀。400年後一部電影把部份人叫醒了歷史重現眼前。再過十年,2014年香港多少人曾經都被鮮血喚醒過,戴上面具走到前線。一年過去,歷史會否一再被淡忘?400年爾後又會有人把去年香港的沈痛記憶喚起嗎?還是,我們可以重新站起來,400年後可以有另一段歷史?

呀,對了。當年 Gunpowder plot 流產爾後,天主教徒等了200年方才獲得與新教同等的權利。你還要等待被施捨的普選嗎?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