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羅尼蜜夜總會》:難以駕馭的「社運」之名

$
0
0

 

十月初觀賞《羅尼蜜夜總會》後心有戚戚然,可惜當時無暇提筆;至今已有月餘,仍希望炒個冷飯略談一二。當初觀賞《羅》全因機緣巧合,亦被它對劇目「抗爭」「革命」「本土」等描述所吸引。筆者對音樂劇的認識近乎零,故對劇中音樂舞蹈的編排歌詞等亦無從置喙,只能停留在「好似幾好聽」「哇,好多隻歌」的層次,故是次主要就《羅》的故事情節及背後帶出的意念作討論。

《羅》的故事主要講述了在七十年代風靡一時的羅尼蜜夜總會時至今日經已苟延殘喘,老闆Cornwall心焦如焚,積極尋求方法讓夜總會繼續經營,無意中尋得當年已逝羅尼蜜台柱Victoria之女Margaret加入夜總會獻唱,希望靠她重振羅尼蜜昔日威勢。可是夜總會外不敵貴租大財團收購,內不敵產業老化,所以羅尼蜜上下進行了一次「抗命」,意圖放手一搏以螻蟻之力抵抗霸權。最後抗爭以失敗告終,不免唏噓一番,「曲終了,夢已消散」,全劇落幕。

毋庸置疑,「羅尼蜜夜總會」這個地方就是借代現今的香港,死守著羅尼蜜的上一代Cornwall、過氣花魁Jubilee、退隱大佬Pedder等就是代表了香港的老本土;為夢想和母親遺願加入羅尼蜜的Margret就是對香港尚有期待的新一代;而曾在利益和親情間抉擇的老闆之子Nathan就是現今身邊在北望神州或留守香江徘徊的每一個。「抗命」自然而然是指928催淚彈引爆的一刻所引發的雨傘革命。

《羅》一劇看得出在有限的資源中製作用心,各演出人員落力演出,上半場中情節安排鋪墊良好,但整體的感覺仍是「出左事」。音樂舞蹈質素尚且不提(上述提及筆者為行外人難以評價,只得說「唔錯吖」),以一套打著「本土」、「抗爭」、「革命」、「反思」的噱頭來說,卻是流於表面尚未合格,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野心過大:周身刀,弊在無張利

綜觀全劇,就是用「舊區清拆」、「做香港人難」、「自由行」、「雨傘革命」等元素塞在一齣2小時45分鐘的舞台劇,當中亦不乏引人莞爾的時刻:例如「榴槤乜乜乜」、「教你七千月薪如何買林寶堅尼」、「兒子生性病父倍感安慰」等劇中歌曲十分盞鬼。可是抽水過後,卻留下一堆空洞 —— 全劇妄圖將太多的訊息傳遞予觀眾,導致每樣議題都只能「蜻蜓點水」的略略帶過,卻未有一個確實的切入點能夠一針見血地令觀眾徹底記住劇中欲帶出的意義。對於青少年來說也許是擴闊其眼界,但以其尺度(內含粗口和性暗示)和受眾程度(多為成年人)而言,實在不應讓劇目流於膚淺,講述「阿媽係女人」的事實。對於一個題材的受眾多為成年人的劇目,理應「做多啲」,專注發掘議題背後帶出的深層意義,並非漁翁撒網地各打三十大板。

更準確點來說,《羅》就是「披著本土革命的外衣,在說陳腔濫調的老故事」。編導也許野心過大,或是將意義內嵌於戲劇的功架未夠,整劇就是看得出「底氣未夠、深度欠奉」,成為一齣流於嬉笑怒駡的舞台劇,對於編導本來想帶出的種種思考或精神的彰顯則無法體現。

 

被浪費的Jubilee:矯情的獅子山下精神無需再提

Jubilee是舊時羅尼蜜夜總會的花魁,是一個大姐大的角色。相比起宛如空靈的Margaret或如鬼魅般的Victoria,Jubilee令人印象更深:她世故、敢愛敢恨、間中粗口橫飛,但這也與她坎坷的從妓經歷有關。她是全劇中很有張力的一個角色,可是卻被編導生生浪費。

《羅》的其中一個為人詬病之處就是中場休息後的劇情安排拖沓不已,「完全跌曬watt」,很大原因就是出自於鋪排Jubilee自白身世的橋段出了錯。下半場之始主要講到Nathan在高價利誘之下對賣掉父親一手創立的羅尼蜜心猿意馬(此處記憶經已模糊,忘記了具體),此時羅尼蜜的元老群起痛斥Nathan忘恩負義, Jubilee並以自身經歷痛斥Nathan:她舊時在大陸家中遭遇暴動、父母早逝(?)、後淪落從妓、又經歷舊東家賣盤……輾轉才來到了羅尼蜜與眾人同舟共濟。Jubilee的經歷的確可歌可泣,但是卻令她成為了下半場的一大敗筆:Jubilee用了將近二十分鐘的獨白來講述自己的身世,編劇意圖借她的自述帶出「只要一齊捱無嘢捱唔過」的獅子山下精神云云。但整個橋段就是冗長不堪,感覺有如「發聲歷史書」,使我忍不住跳戲走神。更直白一點,Jubilee獨白的橋段就是「矯情」,妄圖以所謂「人情味」、「獅子山下精神」引起觀眾共鳴和感動,進而教化觀眾。

而且於大家而言,經歷過一年的陣痛和麻木後,再提「舊屎」(舊時)實在無所裨益,並不能對大家起到正能量激勵的作用;反之更是把大家打進更深的無力感中,「然後呢?」此處讓我想起逆嘶亭點評過莊梅岩的《教授》,當中提及過「餵飼式啟蒙」一詞,指出《教授》一劇只是將教化意義灌輸予一眾港豬。相比起《教授》,《羅》的「餵飼式啟蒙」亦更為開宗明義,即是「露骨」;更如上段所說,《羅》的弊處在於每樣都「唔到肉」,所以實在連「啟蒙」也說不上,只是離地,連帶亦毀了Jubilee這一個角色。

 

雨革題材:易得其形難賦其神

「雨革」、「抗爭」聲稱是《羅》當中重要的元素,自不免在劇中出現相應情節。但它的安排亦未免過於牽強,簡直「為擺而擺」:話說羅尼蜜上下決定「盡地一鋪」與政府大財團抵抗,抵擋拆遷,然後「公安」(明諷香港警察)進場驅趕,繼而開槍、催淚煙、警棍;然後眾人眾志成城高舉雨傘高呼「抬頭高歌去反抗」……顯而易見此處是引指雨傘革命的種種。可以得知的是編劇意圖透過雨革的各種象徵來令觀眾回帶,從而帶出他希望做到「思考」的目的。但如題,雨革題材「易得其形難賦其神」,單憑一堆雨革的Symbol(符號)是難以讓觀眾得知真正雨革讓人思考的意義。更何況「一百個出過去既人,心目中都有一百個雨傘革命」,那麼究竟編導想讓我們看到的雨傘革命又是甚麼?不要灰心負隅抵抗?還是甚麼?此處就凸顯了第二個問題:「每樣都講得唔到肉,但又想攤曬出黎比觀眾自己諗 」,便令觀眾不明所以。

所以當我看見警棍、催淚煙、雨傘、眼罩、雨衣等出現在舞台時,心中絕對不是湧現感動,亦不是浮現恐懼,只是打了一陣陣冷顫,感覺有如看到《人間有情》的旺角黃屍版。社運題材呈現在舞台上從來是難上加難,十分考驗編劇的功夫,處理不當便會被扣上消費社運的帽子。顯然,今次《羅》的雨革情節只是借「雨革」的名銜作為噱頭,但卻無法帶出什麽警惕與思考。唯一讓我從這場不明所以的戲中記住的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公安說的一句不明所以的對白:「活在過去,是沒有未來的。」天性愚鈍,不知這是不是編劇想讓我記住的意念,還又只是一句為加而加的對白。

 

香港人需要巴掌,不需安撫

到最後羅尼蜜夜總會不敵權貴,亦要面臨拆遷危機(大概是這樣,具體忘記了),眾人唏噓不已依依不捨,高唱「曲終了,夢已消散」,劇終,留下迷茫予在席觀眾(不過眾歌曲中我最喜歡這首「曲終夢未散」)。那麼劇情走到尾聲,又是想帶出甚麼給觀眾?「唉算啦做黎都無鳩用架啦」?「失敗左未再來過囉,無嘢既」?又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結尾。既然編導意欲以「抗爭」、「革命」作為舞台劇元素(或主線),就絕不應提倡「唱K後散水」的左膠式抗爭文化。編劇亦應心知,香港在雨革後早已回不到馬照跑舞照跳的時代,那麼變相宣揚「得過且過」的心態又能讓觀眾警惕和思考甚麼?

 

結語:或許是我要的太多

總括而言,作為一個新成立的劇團的初期公演劇目,《羅》並非一無是處,至少誠意搭夠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如它的介紹中所言「希望為諸君帶來警惕及思考」云云,卻是未能讓人期待,或是真的「有嘢落袋」;只是將一堆香港人的回憶、過氣特色、黑歷史加上低級抽水炒埋一碟,就打算將這些「感動」傳達予觀眾,未免過於理想,“Too Simple, Too Naïve.”。觀眾(至少是我)是抱著納悶離場,不明所以,亦做不到編導本來預期的效果。

全文言辭或甚鋒利,也許是因為筆者對以「本土」、「社運」的題材出道的劇目還是多了幾份不實在的期望,「愛之深則責之切」。或許如《合評》中提及的「呢套戲得百五蚊仲想點吖」,不過內心還是兀自失落,「可能是我感覺出了錯 或許是我要的太多」。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