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Andy)
在港大讀表達藝術治療碩士已經第三年,仍有不少人不知道我在讀什麼(或者是在讀書…)。不少人在我講出「我在讀表達藝術治療」後,都會有千奇百趣的問題湧現,例如「那是不是像讀心神探?」、又或者「看我的畫就知我的想法?」、又或者直接問「即是咩黎?」。
如果要我暫時綜合這三年的經驗,我會說表達藝術治療是一融合表達藝術的心理治療,在心理、社會工作、輔導、機構發展、社區藝術和教育平台都用得到。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大家都應該聽過,而表達藝術所用的藝術模式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聲音、舞動、戲劇、創意寫作等。比起單一藝術模式,我們更著重、靈活運用每種藝術模式的長處,在治療中如何讓不同的藝術發揮其功用。同為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以物理方法讓患者身體康復、言語治療師改善患者言語/聽覺能力;而我們,表達藝術治療師,就是以表達藝術讓人成長、改善生活質素、促進心理健康。
相信大家總有一個刻板印象,覺得小朋友有學習需要就要找社工、有情緒病要找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對治療師這個名字卻是十分陌生。其實社工的工作範疇非常闊,他可以是精於其他範疇,如管理、服務策劃而不是做輔導;精神科醫生或會擅於斷診開藥。而我們所做的和臨床心理學家頗有相像之處,最起碼都是心理治療;只是我們是以藝術做藥引,卻是用人最原始最基礎的語言-藝術,使人復原。
而我們這一科亦同樣具專業性,我們也要修讀大量的心理學知識,包括表達藝術治療的理論課、行為健康評估、Abnormal Psyc、Human Development、不同的創意藝術治療概論等等學科。我們實習的時數也與稱專業人士的人看齊,要成為外國認可的註冊治療師,除了完成碩士課程及論文外,更要有最少500-750小時的實習時數(教師、社工、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的實習時數分別大約是400小時、800小時、1400-1500小時及220日(約1700小時)*此為上網查證之資料,如有紕漏煩請指證,不同院校的實習時數亦可能稍有增減)。
對於治療師這個詞,人們亦通常有一種印象,覺得「我要有病先會去治療」(或者,是當美容院果個唔知咩人都叫自己治療師時,治療師呢個朵真的變得有點…)。其實治療師除了進行個案或特定的小組之外,亦可以進行發展性小組(Developmental Group),內容可以是了解自我、自我探索、減壓等等。所以,唔一定是「有病」先要「治療」既。更何況香港人平日生活壓力爆標,情緒病在香港亦是十分普遍;在新近兩個月因為開學,大中小學生都有因壓力輕生(剛剛前幾日又有兩位大學生跳樓…!),情況令人憂慮。
隨著社會進步,大家對於一般「情緒病」如抑鬱症、燥鬱症、焦慮症等終於不致理解為「癡左線」。而其實因精神病引發的社會問題亦可以十分嚴重,小至令個人身心俱疲、影響身邊人、生活質素差,大至真的有精神病患者傷害他人(我再重申一次其實為數只是十分小!不要岐視精神病人!),社會也要為此額外增撥更多的資源處理問題。所以,精神健康都是21世紀社會要好好注意的命題。所謂「有病醫病、無病強身」,當大家都常在意自己身體有無病有無痛,咁又點解唔去理下自己心裡有無病有無痛呢?有過心病就明白,心病真是仲慘過生病呢。
參考資料: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醫護緣:護理生實習無薪 受益勝課堂
浸大社工碩士
教院教育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