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都覺得 #岸郊野吾賞鯉 ,但有時有D野又真係好難過,同好醜陋。係唔係都將一件事「紅」既功歸功於自己的朋友那麼「捧殺」的事都先不說,但有沒有必要因為要捧一個「心儀」的導演,就要踩另一套戲,而且踩得沒有point呢?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要捧一些戲,就要踩一些戲呢?戲行那麼小,個個藝術家,你捧一套戲,又要踩一套戲,你叫那個「被捧」的導演在別的場合見到「被比較」、「被稱為掛羊頭賣狗肉」的導演怎麼算好?
係,我係講緊,有人讚《那一天我們會飛》,就話《同班同學》係「掛羊頭賣狗肉」的青春。難道有援交情節,就叫「掛羊頭賣狗肉」嗎?我認識的年輕人,就有人親口跟我說他曾援交,那又如何?那不是他們的青春嗎?誰有權去論斷,什麼青春是羊肉,什麼青春是狗肉?「青春」就像「文學」一樣,什麼是青春,由他們說了算嗎?
由一群告別青春的人,走近建制的、被吸納、不分是非黑白(有些還投共鳥)的人界定「青春」,這些人用心是什麼?簡單得很:就是想炒紅一些東西,再在網路宣稱自己是 KOL (key opinion leader),然後就向電影公司乞幾張免費戲票吧?一張票七十多塊,他們不是付不起,有些人還會坐的士、抽捲煙、去日本,多麼中產,多麼有生活品味。這些人,沒有報章地盤,在網路又沒有影響力,就唯有製造偽議題。偽議題除了自高聲價,當然就是為了轉移視線,將話語權移到自己身邊。又或者這樣想:在人人爭著冒個頭出來的時日,他們總得講些沽名釣譽的屁話,來證明給自己看,自己還獃在這圈子。而只不過是你們還未會賞識「我」,「我」是懷才不遇的可憐人,這兒是文化沙漠,不是「我」沒本事沒水準,是你們沒眼光。
自古文人多酸民,即使他們錢用iPhone,腦袋瓜上還是沒有剪辮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