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太平山街、普慶坊一帶,與塵囂鬧市才數街之隔,居然孕育出靜謐閑適的氛圍,隨處可見歐陸風格的小餐館,也吸引了不少外籍人士遷入。這片巷里,早期原是華人聚居的陋區,衞生環境惡劣,還爆發過鼠疫。百多年過去,該區面貌如今煥然一新,流傳下來的物事不多,幸有一堆簡單樸素的街名,多少能反映當年社區生活,如東街、西街、水巷、水池巷等等,當中還有一條四方街(Square Street)。
依據網上資料(如維基百科)的說法,「四方街」的「四方」跟四方形無關。資料說,四方街附近設有廣場(square,有指即「卜公花園」),遂命名為 Square Street,但譯者不知就裡,把街道的中文名稱誤譯為「四方街」,就如油麻地的「眾坊街」(Public Square Street)曾一度誤譯為「公眾四方街」。
問題一:四方街先有英文名還是中文名?
太平山區昔日雖是華人居處,但明顯先有中文再有英文的街名(如:太平山街 Tai Ping Shan Street)並非多數,大部份都是中英互譯,如水巷 Water Lane、水池巷 Tank Lane、樓梯街 Ladder Street、街市街 Market Street (今普慶坊)、東街 (英文原名 East Street, 1909年起改稱 Tung Street)、西街(英文原名 West Street, 1909年起改稱 Sai Street);亦有先英後中的例子,如荷李活道 Hollywood Road、必列啫士街 Bridges Street (今改「啫」為「者」)。
四方街 Square Street 屬中英互譯一類,單看字面,其實無從判斷是否先有英文名再有中文名。
問題二:「Square」真的指卜公花園?
卜公花園原址是華人聚居的樓宇。1890年代香港爆發鼠疫,該區衛生情況惡劣,被視為病毒源頭之一,民居遂遭清拆。該地經政府清理,闢為公園,並以港督卜力 (Sir Henry Arthur Blake) 命名,英文是 Blake Garden,中文為「卜公園」,後來人稱「卜公花園」。然而,四方街/Square Street之名於卜公花園未出現之前已見於文獻,所以英文街名中的「Square」不可能指卜公花園。
問題三:「Square」會否指大笪地?
四方街附近最有名的空地,肯定是第一代大笪地 (今荷李活道公園)。「Square」會否指大笪地?我不排除這可能,不過四方街與大笪地有數街之隔,直線距離也上百米,為何要將大笪地百米之外並不相通的街道以其為名呢?拿「公眾四方街」作對照,它就處於廣場 (天后廟前空地,即榕樹頭) 外圍,以其為名,順理成章。若說四方街以大笪地為名,則奇哉怪也。
問題四:如非大笪地,「Square」會在何處?
毗鄰四方街之地,都是住宅樓房 – 除了東面街口,是文武廟所在。九龍的公眾四方街旁有天后廟,港島的四方街旁則有文武廟,太巧合了!四方街會否如公眾四方街一樣,以廟前廣場為名?
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的資料,文武廟為廟宇組群,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組成,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估計於1847至1862年期間落成。一幅1880年代的地圖顯示,文武廟前確有一方空地,為廟之明堂,早年多有小販在此擺賣,空地至今尚存(可參考此處圖片:http://www.somanhing.com/gotowalk/dist/central/manmo.pdf)。
【約1880年的維多利亞城地圖,綠圈中空白處即文武廟前空地。(地圖取自 http://hongkongsfirst.blogspot.hk/ )】
可是,若看1850年維多利亞城的地圖,四方街(紅色的L形街道)早已存在(是否已命名則不詳),但文武廟的地段(綠圈)尚劃分成幾個門牌,廟宇似乎仍未完工。該L形街道會否待文武廟竣工,才因毗鄰廟前空地而命名為「Square Street」?恐怕不大可能。
【1850年維多利亞城地圖,海岸在下方。紅線是今日四方街,綠圈中是文武廟地段。(圖片取自 http://gwulo.com/ )】
問題五:「四方」會否真的指形狀?
總結上面的推論,即使 Square Street 的「Square」真的指一片廣場,該廣場都不會是卜公花園,而指大笪地或文武廟前空地的可能性也很微。也許當時太平山街一帶還有別的空地被視為地標,並足以令附近的一條街以其為名,但暫未有資料顯示這廣場是何方神聖。
既然找不到「Square」所本,「『Square Street』以廣場為名並給誤譯為『四方街』」的說法就動搖了。
若果「四方」根本不是指廣場,會否真的指街道形狀?
今天的四方街自文武廟側的樓梯街起,先朝西北走向,中段左轉九十度向西南方斜上,至太平山街、必列者士街、居賢坊交匯處迄,街道成曲尺形。香港政府於1882年12月23日出版的憲報中一則工務啟事,就重修四方街招標,當中記載「重修四方街自樓梯街起至街市街止並造明渠及落石屎」,顯示當年的四方街並非止於上述交匯處,而是直達街市街(今普慶坊),所以今天的居賢坊昔日或是四方街的其中一段。由此觀之,四方街的曲尺形百多年來未變,而早年建成如此模樣的街道大概不多,四方街甚或是香港開埠以來第一條曲尺形的街道。那四四方方的轉角,是街道的一大特色,以此為街道訂名「四方街 / Square Street」,亦合情理。
結論
與其寄望那片形跡杳然的廣場,我更信那隻實實在在的方角。我推斷四方街是以街的形狀來命名,Square Street 並非誤譯,還當年負責翻譯的師爺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