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於葵涌廣場三樓賣芒椰奶西的小食店突然結業,令一眾葵廣常客深感婉惜,經常在那裏覓食的筆者也不例外。然而,令筆者動筆墨的並非芒椰奶西,而是在它幾個鋪位之隔,也是剛剛結業的鹵味小食店—味之樂。筆者對味之樂情有獨鍾,可能是源於在這裏第一次聽到老闆主動幫我拆籤吧。事實上香港小食店接二連三地結業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較為人廣知的可能是十三座牛雜被逼出走台灣,而像味之樂這種小小食店卻總是靜悄悄地離開我們的社區,默默地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筆者認為儘管香港整個環境都對小食店甚為不利,小食店仍有它的價值所在,而我們亦應盡努力為它爭取繼續經營的權力。
不得不承認,香港整個營商風氣及社會環境都不適合小食店生存。香港鋪租昴貴人所共知:小食店一方面要保持食物的質素,亦要同時兼顧售價,才能留住食客,持續經營。現今百物騰貴,租金上漲,容易令店主陷入困境,萌生結業之意。此外,香港亦有為數不少的人認定小食店賣的一定是「拿渣野」,全是街邊檔,衛生環境出問題。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亦大大減少了小食店的潛在顧客。最後,亦是筆者認為近年新興,對小食店最大打擊的:年輕人要節省多餘的開支,並減少光顧小食店的次數。筆者認識不少朋友以前也喜愛一起到處覓食,不時便相约到元朗或油尖旺大快朵頤;可是,現在可能大家都看清楚首期有多少個零,或是家人要求他們給家用,甚或乎是有了女朋友,希望想一起到較有情調(亦較昂貴)的餐廳用膳,故此大家都不願再一起「掃街」了。無可否認,筆者亦經常陷入這種難題中(絕對不包括跟女友用膳),事關吃小食店總是不能給予飽的感覺。現在吃一串牛雜一般都要十蚊左右,吃兩串便可到老麥食個午餐了,感覺上有點不值。
這樣一來,難道小食店就真是沒有在香港生存的價值嗎?非也!小食店的存在,它的自身,便赤裸裸地代表着我們的慾望—口腹之慾。
慾望在現今社會上經堂被人醜化,中學老師亦會教導「壁立千仞 無欲則剛」,像是欲望就是成功的絆腳石,非去不可。然而,筆者認為慾望才是令人進步的動力,果若所有人也是無慾無求,整個社會是會停滯不前,思想亦會變成「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唔同人有唔同的慾望,追求唔同的慾望亦會有唔同的結果:由女仕們喜愛做facial, 到攝影師攀山涉水拍照,甚致是建築師設計宏偉的建築物,這都是對「美」的慾望。從果迷不斷追求新iPhone, 到高錕發明用光纖通訊,至現今科學家研發「生物電腦」(biocomputer) ,這都是對「科技」的慾望。正因有慾望,我們才能享受到現在的一切,我們才會有意志力爭上游,我們才不甘於平凡。
那麼光顧小食店,滿足囗腹之慾,又有甚麼作為?筆者也不敢斷言,或許就只有提供那吃下去一刻的快感吧。可能你會認為那一絲滿足的感覺不算甚麼,更不值得成為小食店繼續留低的理由。筆者卻深信,只要能讓人感到一絲的快樂,那怕是一串普通的鹵水八爪魚,或是一杯牛雜,它就有值得留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