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League of Women Voters of California)
(劇透:揀你想揀嗰個。如果唔知自己想揀邊個,咁你繼續睇啦。)
香港開埠以嚟嘅區議會選舉,都未試過今次咁熱鬧。以前香港人投票好簡單,建制同泛民,一句就可以判斷投票意向:「支唔支持平反六四?」 Yes or No,建制或泛民,是非與黑白,分得好清楚。
今時唔同往日喇。呢幾年泛民老人持政,耗盡光環,加上近年中港矛盾激烈,但老一輩泛民人士卻仍然秉持「愛國」之心,令到好多新勢力在泛民同建制之外另起爐灶,以新鮮嘅力量加上網絡輿論,意圖同傳統政治勢力形成三足鼎立嘅局面。
「第三勢力」1嘅介入,令到單議席單票制嘅區議會選舉增添好多矛盾。正如我上面所講,以前好簡單:支持泛民嘅投泛民,支持建制嘅投建制,勝負由天。而家多咗第三個選擇,反而令件事複雜好多。因為好多人希望支持呢啲「第三勢力」以打破泛民建制對香港政治嘅壟斷,但客觀結果就係如果捨棄泛民,建制派就好大機會贏。而大部份「第三勢力」嘅支持者,本身都認為泛民相對建制係「the lesser evil」,所以亦都唔希望因為支持「第三勢力」而俾建制漁人得利。
好多人喺呢個問題上爭扎,唔知點揀。
唔知點揀,真係好慘。我唔會教你揀,不過我可以講下「選擇嘅哲學」。
=== 捨棄 ===
「選擇嘅哲學」好簡單,一句講晒:「愛就係選擇,選擇就係捨棄」。呢句說話嘅解釋好淺白:你愛邊樣就揀邊樣,不過「選擇」本身就即係代表要捨棄「冇被選擇」嘅選項。好多人淨係知道「愛係選擇」而忘記「選擇係捨棄」,產生好多奇怪嘅內心爭扎。例如近年中港矛盾嘅事例之中,有好多以「大愛」之名高舉「包容大陸人」嘅聲音。秉持呢啲意見嘅人被指「賣港」。點解呢?因為「包容大陸人」呢種「愛」,同時亦意味著某程度上對香港人嘅「捨棄」。或者大陸人嘅得益多過香港人嘅損失,所以喺功利主義層面講得通,但無論多少,捨棄就係捨棄。
我以上講嘅嘢,顯而易知。我亦唔係第一個講。孟子有曰:「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也」。經濟學講嘅「機會成本」,其實就係講「選擇嘅代價」。
咁點解我要特登講啲顯而易知嘅嘢呢?因為大部份人做選擇嘅時候,唔為意自己喺度捨棄緊其他嘢。我哋講「free choice」,但事實上 free choice is not free2。
=== 機率 ===
機率係一樣好神奇嘅嘢。好多人會話:「投票俾 XXX 會分薄咗民主派票源,咁建制派就會贏」。但其實一日未點票,一日都唔知邊個會贏。我哋只可以靠估。而每個人估出嚟嘅機率都可以唔同。你話一號有 70% 勝算,我可以話佢得 20%。但最後邊個贏都好,都唔可以否定之前嘅概率,因為就算只有 1% 機會,都係機會嚟架!
所以話,機率係一樣好神奇嘅嘢。
每個選區嘅選民起碼幾千人,如果*獨立計算*每一張票嘅影響,咁其實每一張票嘅影響唔大。一個「理性」嘅選民,知道自己嘅票只會喺你投嘅候選人同對手雙方票數好接近嘅時候先會對是次選舉結果產生決定性作用,而呢個機會其實係好細。另一種講法,就係每張選票只不過係將參選人嘅勝算提升 0.x%3。當然如果每個人都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嘅票冇乜用,咁就好大鑊。但係只要你唔好高調講呢啲嘢出嚟,你自己點諗係唔會影響到其他人架嘛4。
所以一張選票對今次選舉結果嘅影響,就係將所投嘅參選人嘅贏面提升少少 ⋯⋯ 的屎咁多。當然亦都會對其他參選人有影響,就好似上述「建制+泛民+XXX」嘅情況咁,如果你投 XXX,咁當然 XXX 贏嘅機會會提升「的屎咁多」,但如果你認為泛民勝算比 XXX 高,你投 XXX 而唔投泛民,就又會令到建制派勝算提升「的屎咁多」。
=== 主觀 ===
好喇,對住個咁嘅情況,你會點揀?為咗增加 XXX 當選嘅機會,你肯唔肯捨棄泛民當選嘅機會,捨棄「踢走建制派」嘅機會?應該點樣取捨?事實上,係冇一個簡單又客觀嘅理由可以充分解釋任何一個選擇。事實上,就算你構築一個模型再用數學方法去計算邊個選擇比較「好」,都係充滿主觀判斷:
1. 喺呢啲冇得重複5嘅事件入面,「機率」必然係主觀嘅。正如我上面所講,你話一號有 70% 勝算,我可以話佢得 20%。但最後邊個贏都好,都唔可以否定之前嘅機率。我哋唔可以「由頭嚟過」重複 2015 年區議會選舉,而四年後嘅情況又好唔同,所以到你死嗰日都唔會知道究竟佢「本來」嘅勝算係 70% 定係 20%。
2. 究竟投票嘅「目的」係咩,都係主觀嘅。有啲人投票係想「踢走」某啲黨派,有啲人想解決實際社區問題,有啲人想推動環保保育,有啲人想靠區議會勢力為自己嘅派別爭取更多政治資本,有啲人係相信某個參選人或佢所屬政黨嘅德行或能力,有啲人純粹聽人講投邊個就投邊個。隨口噏都幾個唔同嘅目的,而其實冇任何一個係「客觀上正確」嘅目標,所以都係主觀嘅判斷。而當你連目標都唔同,咁處理一件事嘅手段都自然好唔同。
3. 究竟我哋只在乎今次嘅選舉結果,定係要作長遠打算? 例如話,如果你係支持 XXX 多過泛民,咁長遠嚟講你希望 XXX 可以取代泛民嘅話,可能今次俾建制派「漁人得利」係一個合理策略;相反如果你只係在乎今次結果,唔想理下次選舉住,咁你當然會反對「漁人得利」。長線目標同短線目標之間有矛盾,點樣取捨,孰輕孰重,都係主觀嘅判斷。
所以任何選擇,都係主觀嘅,冇簡單嘅客觀解釋。不過咁,投票投邊個,真係需要解釋架咩?
「選擇」嘅精粹,正正在於「唔使解釋」。俗語有云:「解釋即係掩飾」其實好有道理。明明一個決定,本身就係受好多主觀嘅因素左右,又冇一個簡單又客觀嘅理由,如果咁都可以解釋得似層層,咁仲唔係掩飾?
選擇雖然唔使解釋,但係要承擔後果6。喂但係記住就算係「建制 > 泛民 > XXX」嘅情況,最後建制當選,都唔係單單受你一票影響7。所謂「因為某班人投票俾XXX,所以泛民輸俾建制」係一個好唔公平嘅講法。一個參選人輸或贏本身有好多原因,如果事後有人贏唔到選舉就拎出一啲只有「0.x% 影響力」嘅嘢大肆批評,就近乎係抹黑。咁事前呢?事前大家都只係鳩估。你話你有 70% 機會贏,我話你只有 20%。一日未點票,大家都係依靠唔完整嘅資訊去做主觀判斷。
=== 矛盾 ===
可能有人會覺得,喂咁即係點呀?我仲係好亂呀!我話你聽點解你亂㕸:因為你太多理論。
任何矛盾,都唔係現實世界嘅矛盾,而係理論之間互相排斥。你攞一支矛去拮一把盾,總會有個結果。不過,當《理論A》話「呢支矛無堅不摧!」而《理論B》話「呢把盾刀槍不入!」咁《理論A》就會同《理論B》產生「矛盾」喇。而如果有人為呢種矛盾苦惱,一定係因為佢同時相信《理論A》又相信《理論B》。你相信嘅理論越多,啲理論互相排斥嘅機會就越大。
所以你想「唔亂」好簡單:捨棄一啲信念。你唔可以同時相信「踢走建制派最重要」又相信「投票要投俾最認同嘅候選人」。你唔可以同時堅持短期目標同長期目標。總有一樣比另一樣重要。太貪心,就會亂。
=== 選擇 ===
最後,如果你仲係好苦惱,其實仲有計架,就係⋯⋯⋯ 事但啦。如果冇任何選項明顯比其他選項更好,咁即係差唔多啦。差唔多,咁就事但啦。明明由年頭開始大家都已經知道好多新人會參選區議會,你用咗一年時間都諗唔掂揀邊個,即係各有各好,冇一個選擇明顯比另外嘅選擇更加好,亦即係冇一個選擇明顯比另外嘅選擇差。咁咪事但隨心決定囉。再唔得嘅,擲骰決定囉 smile emoticon 你再諗多一年都冇好結果架啦。難道你要為一個冇咩明顯分別嘅決定而繼續糾結?堅持要做一個「精確無誤」嘅決定,係要捨棄用嚟考慮嘅*時間* 架。
所以呢,捨棄真係無處不在。更有趣嘅係,我哋捨棄得越多,越證明我哋所選擇嘅嘢有幾重要。
- 我真係唔知應該點樣叫。坊間又稱之為「傘兵」,又稱之為「本土派」。事實上呢啲「第三勢力」雖然可以以「泛本土」稱之,但各據山頭,並冇一個好統一嘅特徵或政治取態。由於呢班勢力係建制同泛民以外嘅「第三勢力」,又相對弱小,所以你鍾意都可以叫「小三」嘅。我就唔敢喇 (雖然好想)。
- 即「自由選擇並唔係冇代價」。"free" 可解「自由」,亦可解作「免費」。
- 其實條數好似唔係 「 1 / 選民數目 」。不過總之獨立計算之下每一票影響甚微,大約都係咁啦⋯
- 一切嘅罪孽都喺我身上~
- 擲骰仔就有得重複,所以一個合規格嘅骰出任何結果都 1/6 就冇爭議,因為你鍾意嘅話可以重複擲佢幾千次。
- 衰啲講句,好多時一個決定不被認同嘅後果就係「被要求解釋決定」。不過我講緊選舉,冇人可以合法咁迫你透露你投咗邊個架。
- 除非泛民真係差一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