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Parker Knight)
男女的思想天生就是截然不同,然後隨著年紀增加,關係亦隨之而增多,男男女女,隨了戀人以外,真的有純友誼這回事嗎?純友誼和情侶之關,又有什麼可能性和狀態呢?早前聽了一個心理學節目講解男女純友誼,入面提及了不少指標,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可供參考。節目中引用了大量心理學調查、實驗和專有名詞,因為篇幅問題而不會盡錄在些本文。
節目指出男女對關系的基本認知都不同,所以要避免陷入兩難局面,就要先了解到異性的腦袋大概在想什麼。女性多數以為自己和男性朋友一定絕緣,十分相信男女純友誼,經常低估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然而,社會心理學指出,男性很容易誤解(misinterpret)女性的意思。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問候和關心,男性就以為女性是出於愛慕而有所表示,甚至以為自己吸引到對方(即係FF) 。女性應該在拒絕男性時,除了要夠明確之外,亦應該要考慮到對方的自信心,以適合的禮貌和謙虛的態度面對,畢竟男生的表白是要拿出極大的勇氣。
不過理所當然地,當男生被拒絕後,就自然不會以以前的心態對待該女生,而且很自然會追求另一個女生。這個時候女生就會有種被冷落的感覺,覺得如果可以保持之前的「朋友關係」就好了,而且總是概嘆為何男女沒有純友誼這回事。雖然女性想從友誼關系中得到好處,但其實女生很多時會以(前)潛意識(preconscious) 對待身邊的男生或追求者 :女生一方面覺得該男性朋友不符合自己的揀偶條件(female mate selection),同時又很享受二人之間的親密(intimacy) ,所以就會壓抑心裡面的愛,而令自己相信大家之間只有所謂的「純友誼」。所以其實女性很多時都不是刻意地「收兵」,只是她們會把自己的感覺壓抑。
所以,很明顯男女對愛情和友誼的看法是不同的,而男女純友誼之間亦存在不同的挑戰:
五大挑戰
1. 情人和知已的界線模糊
有時其實很難去界定何謂知已,何謂心上人。兩個人之間,會不會是有浪漫,有點情慾之餘又是有帶著友誼?到底是不是兩個人心裡面都只有友誼呢?可能前意識(precocious)裡面,大家都收藏起點點的愛意,能成為密友總帶著愛。而社會本身的潛規則亦不贊成異性友誼,因為這樣很難界定二人關系,會處於一種混亂局面。正如讀書時期,女同學去男同學家溫書,一定會父母被問長問短;相反去女同學就無問題
2. 克服異性吸引力的挑戰
這點應該比較適合男性吧!不過其實這是十分乎合人性,因為調查顯示,異性友誼的開始,往往就是異性之間的異性吸引力(sexual attraction))開始,才會令人想發展一段友誼。男性擇偶(male mate selection)是由外貌開始,而加上光環效應(Halo effect),會令男性以為美麗的女性會有較好的性格,自然會想跟她做朋友。但友誼建立後並不表示兩性之間的拉力(sexual attraction) 消失了。可能只是一個朋友式擁抱,或者普通的問候,也會令男性想發展超友誼。
3. 友誼可能會變成權力遊戲
理論上,友誼應該是種對等關系,跟性別無關。但往往男女要成朋友,總會背負著一些無形的包袱。在一些男性主導的地方,加上媒體造成的性別角色(gender role) ,男女純友誼之中,女性的地位可能會被壓抑,變成男女不平等。如果朋友關系中,男女不是處於對等的關系,自然就不利發展友誼。
4. 社會目光和壓力
除了自己的潛意識驅使以外,社會、媒體、朋友和其他圈子都一定會明示暗示你:異性友誼可以發展為情人。又例如,你銀包有一張和異性的單獨合照,朋友見到就一定會問:「男/女朋友?幾時開始左?」,而同性合照就不值一提;父母亦很自然會特別緊張子女的異性朋友,但其實與此同時帶出了一句潛台詞:你的朋友可能會和你發展超友誼。
不過與此同時,男女純友誼亦面對不少的壓力。一大群男女的友誼聚會是最正常不過,但一男一女的純友誼聚會,很多時都會或多或少惹來閒言閒語。即使只是朋友口中的「抽水」或者說笑,也可能無形中影響到當中的友誼。而且身邊經常出現異性朋友,某程度亦會阻礙自己尋找伴侶,就好像自己趕自己客一樣,阻礙自己發展愛情
5.男女純友誼從何而來?
有一種說法叫「自我性別分類」(Voluntary gender segregation) ,是指人類在(成年/青春期)之前都會跟據性別來自我分類,男和女會很很自然和同性分堆,盡力避免進入異性群。所以男女在成長期間只有很少時間發展友誼。
五大事實
1. 男女純友誼和年紀成反比。
人在小時候確實很易有純友誼,但到了青春期,人會比較傾向發展愛情多過友情,以進化心理學解釋,人為了繁衍下一代,寧可花時間拍拖和結婚,自然就會再大幅減少發展友誼的時間。而伴侶的親密異性朋友是會影響到愛情關系。所以隨著人的年紀增加,人的異性朋友數量亦隨之減少。
2. 男性比女性更受惠於異性友誼
友誼關系的其中一個重點是情緒支援(emotional support)。男性之間的友誼是建基於群體活動,如球類活動、打機等等;而女性則是情緒支援為主,如girls talk 、傾電話。而當男女友誼發展之後,因為男性本來就不熟悉給予情緒支援,所以在關系當中大部份時間都是女方做付出的一個,為男方提供情緒支援。而有種理論叫「social exchange theory 」,大概是指每段關系當中,雙方都應該有精神上的付出和收獲。
3. 女性也會厭倦女性朋友。
雖然經常也會看到女性之間的那種親密,做什麼也會一群女生行動,但其實女性也會尋找男性心靈上的依附(attachment)。
4. 友誼之間如果沒有了兩性之間的拉力,友情就可以很容易發展。
而兩性之間的確可以沒有性的拉力. 例如異性戀的人和同性戀的人,性別上雖然不同,但兩者之間性的拉力也會較低。又或者,你覺得對方根本完全沒有吸引力,完全覺得對方不是「我杯茶」,那這樣很自然你就完全沒有興趣發展超友誼。
5. 男女角色的界線變得不明確,性別定型(gender stereotypes) 的問題亦變得淡化,有助建立男女純友誼。
例如男人會做護士、空中少爺;女的可以玩模型車,會懂機械。當男的不一定要man,女的不一定要lady ,便有助發展純友誼。
「男女純友誼真的存在嗎?」這條問題之所以沒完沒了,因為有時會難以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而且純友誼純對不是出自一個人口中,乃是雙方都坦誠表示只有純友誼存在。以上所說的5大挑戰和5大事實只是一個參巧指數,每段「友誼」都是獨一無兩,所以每一項的數值的高低都要由各下判斷。然而,在你心中給出的一個總分數只是你個人對這段關系的看法,可能對方又會有截然不同的分數。
所以不論男女也應該好好注意異性之間的界線和距離,要留意到底對方是不是真的只是想發展純友誼,還是身邊有一個人一直都喜歡你。
(Credit to: Stephanie Sze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