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曾問學生:「I love you該如何翻譯?」學生理所當然答道:「我愛你。」夏目漱石覺得譯法太乏味,竟提議翻成「月色很美麗」。這種神翻譯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但我卻十分欣賞。同一個意思,在不同時空,出自不同的人,面向不同的對象,都應該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因為翻譯不僅表達人生,同時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賈寶玉要說I love you,自然是:「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張愛玲也許就說:「噢,你也在這裏嗎?」錢鍾書是霸氣的「我沒有訂婚」,楊絳則是坦率的「我沒有男朋友」 ~摘錄《蘋果日報》
我是個翻譯系學生。
一句「I love you」都可以翻譯出不同的版本,所謂「神似」或「形似」,以前讀書的時候明白是甚麼,但實戰時卻做不到。一篇小小的報道,讓我技癢了。
當初選擇雜誌編輯的工作時,家人朋友都會問「為甚麼?」表弟放棄護理工作,而選擇空中服務員時,家人朋友又問「為甚麼?」
大學念甚麼,就要做甚麼嗎?
小學生的功課一天十幾份,中學生的測驗考試安排得密密麻麻,而念大學就是要為了一份「好工作」。香港是個樣樣講錢、講學歷的地方,大學畢業是進入社會的入場卷,醫學系、法律系的學生將來就是專業人士;商科學生將會是最懂賺錢的人;中文系、英文系學生將會為人師表。
大學學科總與將來的工作掛勾,這都是長輩或者不懂某個行業的人的看法,只要你選擇的工作與學科有所出入,「為甚麼?」就會掛在他們的嘴邊。有一部份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就覺得「行行出狀元」,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便可。
可是,現實是殘酷的。即使當初選科是為了進入某個行業,都會受薪酬待遇影響;即使耐性夠強,都未必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人家說︰「香港是個福地。」沒錯,這裡的居住環境理想,但居住條件就十分嚴苛。貧富懸殊,置業困難,工作難找,通漲嚴重等等,因此,大學念甚麼就可以做甚麼嗎?念大學就可以找到喜歡的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