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大學前任校長-徐立之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現任校長-沈祖堯教授皆分享了自己對科研的心得,對科研的冀望。記得在高中的時候,開始對科研萌生興趣,算是比較早知道自己理想的工作是什麼。可是,想做和究竟有沒有能力做到是兩碼子的事,不知道正在追夢的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煩惱?我在唸生物化學研究生的那兩年,一直懷疑著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讀博士,「實驗好似冇乜result…」「成績又唔係first hon…」; 亦一直懷疑著自己繼續走科研的路,「人工好似冇商科,醫生,政府工咁好喎…」「好似話係香港讀完博士之後好難搵到博士後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或教席喎…」
在萬念俱灰的時候,偶然想找別人傾訴,但是基本上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你的煩惱是什麼,香港社會對讀博士,進修科研的印象是模糊,甚至冷感。可悲的是就連正在讀博士的師兄師姐們都會異口同聲說讀博士是多麼艱難,皆因政府投放的資源太少,是多麼的不討好。負面的情緒一直纏繞自己,直到有一天,宿舍有幸邀請到親愛的中大校長(祖堯BB)來擔任我們的演講嘉賓,其中他引言了一句話: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Steve Jobs
祖堯BB果然是祖堯BB,我深感認同,可是心中不禁想,雖然知道自己想走的路,但誰可以肯定自己是有能力走下去?結果想把握這個機會,舉口問校長自己心中的這個疑問。
「你可能仲未有academic achievement,所以懷疑自己」被他說中了。「但你又可否知道係呢個世界上,在美國矽谷 (Silicon Valley) 有幾多個很聰明,很有才華的人,每天甚至一生都在經歷失敗?對他們而言,這些失敗其實是導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人,這一輩子,可能只是成功一次,但一次就夠了。希望你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的確,世界很大,有很多很聰明能幹的人一直都在經歷失敗,成功的只是寥寥多數。但是,真正的成功也許真的一次就足夠了,如果不嘗試,你永遠沒有可能成功。香港大學前任校長-徐立之在大學的時候並沒有獲得很好的成績,更笑言自己的科研路勝在夠運,但我認為徐立之並沒因為成績表上的分數而懷疑自己對科研的熱情,最終堅持考入研究院,繼而到美國升讀博士,一齊都並非偶然,一齊都是因為他對科研過人的熱誠,令到他一次又一次遇到伯樂,獲得被賞識的機會。
在香港地,無論你有什麼夢想,面對如今生活的壓力,好像追什麼夢都是奢侈的,但是,如果做任何的嘗試都有失敗的可能,既然只能活一次,為什麼不去嘗試自己喜歡的事,直到完全冇能力去嘗試為止?無論成功與否,也許努力的過程,流過的眼淚和汗水,才是青春最難能可貴,最值得回味和浪漫的地方。盼望香港所有對科研有興趣,仍然為科研而努力的人能共勉之。
延伸閱讀:
1. 徐立之:科學教育應少一點考核
2. 沈祖堯:港人勿只顧樓市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