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小學生陸續走進深水埗一間樓上小教室,生磞活跳到處嬉戲,然後三三兩兩坐下,在多名老師引導下有系統地完成功課,沒有露出苦瓜臉或鬧脾氣。這裡是全港首間實踐「正向教育」的社企「昭悅教室(Above and Beyond Education)」,創辦人兼校長程沛玉(Rita)自知無法改變教育制度,唯有在狹縫中推行自己理想中的教育。
Rita曾任職公營機構,2004年獲教育統籌局邀請策劃「求學不是求分數」,希望學校以持續評估、專題研習等代替一試定生死,但教育發展未如願,六年前離職後,一直做義工、到處學習,尋找人生目標,現任職於婦女基金會,並以這份人工撐起「昭悅教室」。

Rita常參與不同活動介紹正向心理學。(受訪者提供)
用正向心理學教自我管理
教室裡學生可隨意站起、走動,每人小息時間都不一樣,小息時可隨意玩耍。Rita 笑言︰「你可能會覺得我這裡好嘈好亂……」但孩子到這裡一段時間後,不止學業改善,有家長聽到孩子得意地說︰「我學會看手冊、執書包,以後不用你幫了!」有家長說女兒一星期內由沒自信,變得肯嘗試解決難題;以前常發脾氣大哭的孩子,情緒變得穩定;從不做家務的孩子,主動要清潔教室、爭住洗廁所……
原來Rita 採用一連串計劃,用積分獎勵,鼓勵學生自動自覺管理好個人衛生、安排自己做功課及執拾物品、清潔課室、幫助老師、訂立目標等。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en 研究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教人活得更好,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何敏賢將之本地化,研究出希望思維(Hopeful Thinking),Rita便應用在她的教學上。
希望思維有目標、方法、動力三部分。面對一大堆功課時,老師引導學生將之拆成多個小目標,計劃需時多久完成一份,什麼時間休息,老師協助計時,久不久給予獎勵,學生就能更有信心。「不管做功課還是人生,學會時間管理和取捨,大個時更能達到目標。」
以身教與民主代替權威
由於每人進度及休息時間不同,玩樂中的同學可能會打擾仍在做功課的同學,於是Rita 奉行民主,由學生進行討論,投票決定制定固定小息時間,但後來又不滿與進度不同的同學跟隨同一時間表,再次投票,以大比數通過自由小息時間。學生更自訂守則,就如何懲罰影響他人做功課達成共識。

同學們經討論訂出的罰則,自己寫下來張貼。
Rita 表示這同時是教學生做人,並令學生成為教室的持份者之一。「這些本來用權威是易做的,但長遠他們是否都只有面對權威?」
基本自理能力和做人態度,為何要在補習社才學?Rita 表示,有的家長太忙碌,只顧及子女學業成績,有的為子女勞心勞力,只顧住自己付出,結果都欠缺身教。
她在教室以身作則令孩子學會品德,外婆帶孫子來到教室,她要求那孩子上課前必須跟外婆說「唔該,bye bye」。身為校長的她,自己做錯事也一定向孩子道歉,「我都要講對不起,有權威的人都要講,讓他們知道講對不起並不可恥。贏得尊重的根底是信任,不是靠權威。」
令孩子在制度下活得快樂
課室牆上貼著24張不同優點形容詞的卡片,如領導才能、社交智慧、洞察力等,她指若只讚「好」、「乖」這些抽象詞匯,孩子其實不明白哪裡好,應愈專門愈好,例如說「你好有禮貌,我欣賞你」,也不能只讚賞結果,令孩子知道大人看到他們一直的努力,即使結果不佳也不會挫敗。「愈知道特質,愈能發揮那方面,用到character strength,心情會好,發揮擅長,達至有意義的人生。」
她更採用靜觀訓練(mindfulness training),各人入讀時須製作一個閃粉瓶,每日上課前搖一搖,觀察閃粉慢慢沉到瓶底,可有助舒緩情緒,提升專注力、記憶力、創造力等。最近她購入一批迷你溫度計,可量度手指溫度,得知孩子是否焦慮,因為緊張時血液流向身體中央,手腳會變冷。
「改變不到制度,就唯有改變自己。」她眼見不少學生初來到時常有焦慮情況,也有從其他補習社轉過來的,表示之前的老師常罵人、要他們背書,鬧著不要補習,來到這裡就留到晚上九點都捨不得走。她無法令學校減少功課和考試,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幫助孩子學會自處,令生活更愉快。
香港教育追不上社會發展需求
講起香港教育,Rita 就有很多事不吐不快,首先是師資。「驚老師不好,做好多事去監察老師,還是應該從一開始訓練一班老師?」她指芬蘭教師專業地位與醫生、律師同等,挑選準教師非選成績最好,而是透過面試等各方面觀察出最有心的人。
至於香港,她嘆道︰「有個朋友在教院做教授,十多年了,對我說覺得好心悒,教這麼多年都沒分別,學生都是因為入不到大學,才來讀教院。以前很多都會發問關於教學技巧,現在多數問基準試如何達標。」
她又引述教育學者Ken Robinson 指,現行教育制度源自德國工業時代,培育容易操控的下一代,用於國家生產,但目前市場正M型發展,工種洗底,很多中層工作已可或將由電腦代替,更講求個人化、創意、科技、服務及態度,以珠寶業為例,以前多教新人如何鑑賞貨品,現在更著重如何對待客人;經濟轉營和企業文化改變,令長期合約職位減少,傾向以件工、freelance 請人,僱主更需要能彈性及自主工作的人。
但她認為香港教育與之背道而馳,要求標準答案,不會有具創意及各方面能力的下一代。「很多大企業、國際企業都說現在很難請到人,例如做程式,請到個coding 叻,但soft skills 不行,即是溝通、problem solving 那些。」
創意及能力比大學學歷重要
可是現時的教學方式下,學生走不出框框,只怕講錯話。她記得一次,有學生在英文寫作功課寫「While I’m doing homework, I’m watching television.」得了個大交叉。「那是作文功課,那句子在寫作上並沒有錯。就算老師覺得不對,也要給解釋,只給零分小朋友會好不開心。
她指抄寫不能培養學生創意,以遊戲方式學習語文更有效,或透過日常生活,做哪件事才學哪些字,指知識與生活分割是最大問題。「不停操,操到五勞七傷,有沒有其他方法?」她以學英文為例,很多學生到中學,都只會死記硬背串生字,其實可以把字拆成幾部分,或參照其他有類似音節的字來幫助記憶,她不明白為何學校不教這些方法。
她強調創意比入大學更重要,但沒大學學歷不是連就業的入場券都沒有?「你講的只是短期目標,長遠人生就不是這樣看,入到這間大學,做到這份工,賺到錢,未必會開心。」她直言不少名校出生、升上大學的年輕人,因過去道路被安排好,根本不懂面對失敗。「需要的是創意,能力,能否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角度。老闆看完證書,都只看能力。」她以一個比喻作結︰「你想他告訴你答案,答到某件物品長幾厘米,還是學會用間尺?」
「昭悅教室」開辦約一年,因位於深水埗區,鄰近有很多便宜的補習社,師生比例1:4,每小時收$30都被家長嫌貴,靠口碑收到二十多名學生,當中三分一是基層學童,更免收學費,教室仍在蝕錢。Rita 曾學習DIY 日用品,現時用的護理用品、化妝品全是自製,於是以Above and Beyond 品牌,製作天然物料洗手液、防蚊膏、僻味劑等售賣,以補貼教室開支,今年冬季推出潤唇膏,更有聖誕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