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手工啤酒品牌麥氏釀酒廠(Mak’s Beer)成立僅一年,雖然未必能在超市、便利店買到,但在節慶、博覽等活動的攤位,各小型酒吧、食肆都可見到他們的蹤影。三名創辦人阿波、Mark、阿德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強調本土製造、本土理念,力證小店在香港也能生存。
原本正修讀表演藝術的麥波數年前學習製手工啤酒,開頭在自己家天台釀酒,到處給人試飲,反應良好,感到緣份來到,毅然放棄英國升學的機會,全心投入創立自己的啤酒品牌,陪他一起癲的還有堂兄Mark及好友阿德,兩人分別辭去會計及網絡工程工作,今年年初於荃灣租用工廈單位設廠。
三人由細玩到大,除了身形魁梧,能搬搬抬抬,個性和長處都截然不同,仍一拍即合各施其職,滿腦點子的阿波研究食譜、創造新口味,做事有系統的Mark負責財政及對外事務,工兵型的阿德習得釀酒手藝後,管理所有入貨、生產、運輸的操作。
以香港本土元素釀酒 捍衛小店價值
各種獨特口味的靈感來源,不少是生活中的「本土」元素。第一款「鹽田啤酒」,就是阿德每星期到西貢鹽田梓村遊玩,並與該地茶座老闆熟絡,希望更多人欣賞島上美景,關注保育,去年年尾阿波設計一種啤酒配合,每星期租用茶座地方賣給遊客。「鹽田酒的雛型似Hoegaarden。嗰度鳥語花香,就造一隻花香味嘅酒,畀啲人飲個景。」
後來推出的小麥啤酒,是鹽田啤酒的強化版,酒精濃度由4.7%升至5%,麥芽比例也更高,當中小麥佔一半。
阿波的點子愈來愈大膽,他指推出甘蔗黑啤時,好多人都說「咁都夠膽死擺落去」。甘蔗黑啤概念來自街頭飲品蔗汁,他希望在啤酒中加入香港元素。
至於桂圓啤酒,喝起來像住家湯水,就是採用中國人喝湯進補的概念。由於材料有龍眼、杞子、蜜棗,都是相對甜的食材,他加入更多啤酒花來提升苦度,令啤酒先甜後甘。
薄荷啤酒是將中藥用的薄荷葉放在網中,用熱水煮沸,將煮出的薄荷茶加入酵母釀成啤酒。現時更有香茅啤酒在研發中,但酒體仍未穩定,與雨林咖啡cross over的咖啡啤酒也即將推出,而各種現有口味都在不斷微調以提升質素,如小麥啤酒已微調不下十次。
他更主張用香港人的眼光做包裝,「外國人睇香港同香港人唔同,外國人可能睇到帆船、維港、石板街,香港人可能係雲吞麵、廣東道、旺角,甚至雨傘。」與設計師商量過很多主意,考慮到多數啤酒都以圖畫為主要形象,他們決定用文字,更是大大隻中文字,在港人眼中更顯眼。
包裝上更有一個「能力圖」般的圖表,他笑言給人感覺像打機般,不過顯示的是該啤哂在「烈、芳、剛、澤、雅」五方面的程度,雖然各人對五個字的理解未必相同,但他認為能表達自己心聲,「我覺得係呢個味,或者係我想人飲到呢個味。」
銷售地點以小店為主,多數是年輕人創業或「文青舖頭」,如髦民士多、Kubrick、草原地圖等。他指一來產量無法供應大型連鎖店,二來同樣是年輕人創業,喜愛獨特事物,特別志趣相投,希望互相支持,又指香港多間酒廠老闆都是外國人或竹星,他們是首間全華人班底,希望深入民間,造「廣東話啤酒」。
為何強調本土、小店?阿波認為現時香港人對社會現象很有無力感,對生存產生疑惑,而小店價值正正是一種控訴、向現有事物抗衡,像以前香港的拼搏精神。「我哋做件事畀個信息人︰現實唔係你諗嘅咁灰,大財團玩唔死我哋。好多人問我哋幾時死,但我哋有韌力。」
在香港終究有很多制肘,「單是水已經冇可能本地,我有諗過唔靠東江水。」他知道新界很多地方都有泉水、地下水,但在郊外設廠又涉及更多牌照問題等限制,另外香港的氣候和土地亦不可能大量種植麥芽及啤酒花,必須靠入口,但相信「香港製造」本身就是一種信心保證。
創業路上撞板
三人開頭只掛個勇字,對危機並無對策,難免撞板。
去年在鹽田梓村茶座售賣鹽田啤酒一段時間後,釀酒廠被村委會投訴未得同意下取用井水。阿德表示︰「我哋唔知井都有擁有權。」他們道歉後,村委會仍要求不要將村子牽涉在啤酒業務中,來招徠顧客。「當時真係好唔開心,同村裡朋友好尷尬,宜家好少再入去。」阿德相信當中有誤會,但不想大家難做,撤出鹽田梓村,更改包裝,「因為已經唔係用井水造,唔能夠呃消費者。」三人視這次危機為一個經驗。
目前包裝保留「鹽田」及「西貢特產」字樣,阿德希望秉承信念,想別人知道小島很美麗。但水作為啤酒佔最多的成份,沒了井水令整枝酒的結構改變,他們唯有用技術搭救,盡力做到與之前一樣質感。
又試過為在活動中售賣生啤,他們購入一批容器將啤酒運往場地,才發覺喉咀與場地設備不合,原來買錯了裝汽水的容器,再買一批又是成本,於是暫時用adapter解決喉咀問題。
節省成本自製器具
縱然欠缺經驗,但計仔多多,設廠成本原以百萬元計算,他們僅花了30萬元。
之前用人手磨麥,磨兩小時才夠50枝啤酒用,但阿波發現市面上可購得的磨麥機體積龐大,放麥芽的斗卻很細少,要不斷舀麥芽進斗裡,於是自行設計及製作磨麥機,可將一整袋麥芽倒進斗裡,10分鐘能磨200枝啤酒用的麥。
釀酒過程分為五部分︰
一、 用恆溫熱水罉將水加熱至75°C;
二、 加入麥芽,於糖化鍋(mash tun)內保持在60°C一小時形成麥汁,完成後鍋底的過瀘架會將麥芽渣滓隔掉;
三、 用電磁鍋將麥汁煮沸至100°C,維持一小時,期間加入啤酒花及香料,各種材料如桂圓、甘蔗也是在這時加入;
四、 急凍後放進膠桶,加入酵母菌,於恆溫發酵室內存放兩星期;
五、把酒從膠桶泵進入樽用鍋,加入發酵糖,入樽後再存放兩星期進行二次發酵。
過程中需要多次將液體轉移到另一個鍋,阿波表示一般酒廠都會設泵和管道,但他們為節省器具和空間,自己燒製樓梯狀三層鐵架,令液體可靠地心吸力流進下一個鍋,到入樽工序時,便把中層及底層的糖化鍋及電磁鍋移走,改放入樽用鍋及酒樽。
他們三人加上一名兼職員工,在數百呎的廠房內馬不停蹄地生產,每月產量僅4000枝,現時仍供不應求,其實有沒有賺?「足夠生活,但一定不是賺大錢,暫時都是守住先。」
小本生意在香港一向不易生存,剛巧另一手工啤酒品牌門神啤酒被傳結業,《競爭條例》生效也會造成影響,麥氏擔心前景嗎?「話驚實驚。但造一隻啤酒就好似生咗個仔,個仔唔掂唔會殺咗佢嘛,一定會諗方法令佢更好。」短期內阿波希望能找到投資者,增加設備和空間以提升產量,並令各人得到較合理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