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太平山之疫》:導演林立三化糞劇為咖喱

$
0
0


於小筆而言,看話劇如掃地雷,驚險萬分。香港每年製作大大小小的舞台劇不下二,三百套,但能看的或許只有數十套,當中好看的可能只有幾套。

好看與否,在乎品味差異,但作為演員,對於藝術追求,一定要比一般觀眾高,也要更仔細。但香港舞台,愈看愈仔細愈失望,我也愈看愈少。而這一次讓我甘願以身犯險,再陷地雷陣觀看舞台界雷池的音樂劇。原因只有三個字–林立三。

小筆為什麼說音樂劇是雷池,並不是小筆黑心,苛刻。而是利用廣東話作曲填詞事實上難度很高。你只要聯想一下,為什麼全港聖詩,校歌,音不夾也硬砌歌詞進去,便能略知一二。

粵語有九音,比創作英文普通話歌,難度高出很多。此為其一,其二,就算你能夾好音,而粵語本身詞語又多又精辟,同音不同意的字多如繁星。(所以我們玩食字也較容易)有時候你看得明白,但唱出來,不看字幕便很難明白了。唱歪了,更加會貽笑大方。(所以我們惡搞歌詞也是比其他地方容易)

而音樂劇正是透過歌詞將故事唱出來,若歌詞意思太深或比喻太多。實在會令觀眾投入感大打折扣。

廣東話音樂劇的難度,要求的創作力之高,並不是隨便一個藝術畢業生能處理。而老前輩又會犯下因為選用的文字太精辟使觀眾未能領會。

 

但明知如此,我還是為了林立三而去看了香港話劇團這套年度大劇。買最貴的票去欣類他的導演手法。

 

或許行外人未知道誰是林立三,我在此稍作補充。

若說起King sir 鐘景輝這位大前輩,相信大家耳熟能詳,而林立三是演藝學院的開國功臣,影帝黃秋生也是他的門生之一。簡單一說,便能知道他的「背景」有多深。

照道理說,這樣有背景的大前輩,理當出產甚豐。然而他上一次執導,便已經是十幾年前的莎士比亞名著李察三世,在這十幾年間,他專注於戲劇教育工作,教出很多出色的好演員。在停產多年後他再度回歸舞台執導,作為演員,實在沒理由不付那幾百元的門票,去觀看他的導演功力。

完場後,果然沒有令我失望,導演深厚的功力竟將一個爛劇本,起死回生。

 

為什麼說劇本爛,又怎樣起死回生,下文便會一一解釋。

 

太平山之疫,在說英殖時期發生的疫症。以歷史事件作為背景創作的音樂劇。

整件事以疫症爆發作開始,過程以尋找疫症為主線,最後以找到源頭收尾。

本來這樣的故事,能有很多的發展空間,例如疫症中的升斗市民如何掙扎求存,如七十二家房客般帶出獅子山下的鄰里關係,又或是在疫症中爆發出患難見真情的愛情故事,再突破一點的,也可以展開一場調查疫病的精彩推理,在最後揭發政府隱惡揚善之類的有趣作品。

然而編劇竟選擇了最難看的路線——中西醫的矛盾之戰。

整個故事,開始便是中西醫各執一詞,然後各有各救死了很多人,最後因為中西合壁終找到救人的希望。

以上的描寫很無聊對吧?但去蕪存菁,太平山之疫就是這樣的故事。

 

先不吐糟,即使合壁了也未必能找到解決方法,但到底中西醫的矛盾有什麼好看?

說真的,我不知道,我看完整套劇也不知道。因為劇本實在沒有為我展示出,中西醫矛盾有什麼好看,而只是展示了,看中西醫的矛盾真的很難看。

內裡的政治暗示,我當然能夠理解,政府與市民的對立,不理民眾的生死等等。

但暗示歸暗示,我進場看戲,並不是想看政治隱喻,是想看舞台上的戲劇衝突,編劇刻畫人物的細膩,而不是看角色爭吵,到底飲咳藥水好,還是喝苦茶好。

 

另一方面,歌詞實在過於深奧,自問自己中文能力也有一定水平,但正如開始之先便說出了粵語作詞的難度,而明顯歌詞正正踩中這個陷阱,旋律是好聽了,也很洗腦。完場後也不自覺在回家上哼了幾句。但因為想知道歌詞內容,我整場戲便一直追著字幕看,就算看了字幕,有些比喻在腦海轉了一圈才能明白,我已經慢了半拍,但下句歌詞又來了,腦子又要轉一圈,就像看感情戲同時間要我計數一樣,令我大感沒趣。

某些位置入歌的部份也十分突兀,好像為唱而唱一樣。例如是西醫男主角發現中醫女主角有病,然後女主角拒絕就醫,突然間,二人開始唱起歌來,唱完後,女主角便接受醫治……難道唱歌後抒發了心中鬱結,所以便接受了男主角的要求?

天呀﹗你可是一個中醫師,要接受西醫,是一首歌的時間便能解決的心理衝突嗎?(請不如跟我說,愛能衝破一切萬難之類的說話。那可是對於自我身份及個人生死的強烈心理衝突。)

 

盡管如劇本很爛,某些唱歌位又很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這些大毛病反更突顯到導演的神之手,如何令整個劇起手回生。

就像我以為是一陀大便,放進口原來是咖喱一樣的感覺。

林導的手法能以快狠準來形容。除了粵語創作先天難度高外,音樂劇本來便是非常考驗導演功力的製作。

音樂劇要駕馭的事往往比一般舞台劇多,除了演出人數多外,還要處理每一首歌曲與特定情景的配合,舞台轉變的出入位,還有燈光配合等等。要將以上所有事情拼合完整,方能誕生出一套音樂劇。就像有滿漢全席的原材料放滿桌上,也要師父有一定功力方能煮出滿漢全席,稍有差池,便整桌的材料被弄得不淪不類,一發不收拾,形成災難般的演出。

而林導不單能將壞掉的食材(劇本)避重就輕,更加能將所有食材拼合完整並提升了一個層次。整套戲給我的感覺就是氣勢磅礡,音效、燈光、編舞等都令小筆有一種很強大的衝擊感。場景出入加如行雲流水。沒有因等待轉景而令觀眾的情緒冷卻。舞台設計也應記一功,將每場戲中該表現的情感也打造在舞台場景之上,大大強化了本來相當簿弱的故事情節。

導演處理的戲劇節奏更是一氣呵成。或許林導也知道劇情薄弱,為免兩小時的戲,令觀眾睡足一小時半,所有的處理也是如浪般,一浪接一浪的推出去觀眾眼前,絕不拖泥帶水,更有砍釘截鐵之感;令人看得非常爽快,不知不覺便過了兩個小時。特別是尾二場的處理,做得恰度好處,沒有嬌柔造作,恰好是一份令人婉惜的淒美。

完場了,也滿足了我進場的動機,但概歎,若然是一個好劇本,或許能再觸動我靈魂心處。即使如此,林導也可算是不辱使命,期望他下次的作品,不再是十年之後。我們香港,實在很需要這樣的導演,摔破再重造那些陳腔濫調,嬌柔造作,眼高手低的打飛機作品。正如故事的口號–無望,正是盼望的開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