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Louder than bombs 響亮的秘密》:寧靜的鬱結,真誠的釋放

$
0
0

louder_than_bombs_no_film_school

 

有什麼聲音比炸彈的引爆更響亮?《Louder than bombs 響亮的秘密》的中文片名正在回應英文片名的問題。答案就是不吭一聲,不發一言的沉默狀態。全片經營與其名字相悖的氣氛,一致的安靜與平淡,配樂的低調(音樂不會喧賓奪主蓋過故事與表演)、演員的內斂(就連一向演戲唸對白節奏急促的Jesse Eisenberg 都沒有連珠炮發的機會,得以展現成熟沉穩的一面,將內心的躁動收藏)、劇本也沒有給予角色之間正面對質的機會。那個圍繞主線的「秘密」揭露亦沒有得到戲劇性的展示,沒有明言而是隱約交代。

每個角色都有話要說,卻道不出口,積壓下來的感覺沒有出口。偏偏一個人死後,再沒有替自己說話的機會,Isabelle是《響亮的秘密》的靈魂核心,所有主要角色圍繞著她而轉。她的個性與行為動機卻由始至終都是神秘難測,她自拍的時候在想什麼?她到機場的時候有否不捨?她看到迎面的貨車時是何反應?電影沒有明確答案,只有從不同人物的角度組織線索,又有誰能掌握真相?一個人真實完整的一生既不能在濃縮的作品中呈現,那她的生命印記,就只有在他者的回憶或想像下重新建構。

《響亮的秘密》嘗試在丈夫眼中,在兩個兒子的眼中,在她生前拍下的相片中,在她自拍的錄像中,透過碎片式的點滴片段去還原她的面目,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一幅幅腦海中完成的拼圖,就在觀影過程中逐漸變得鮮明立體。片中暗示還有第四個男人的角度,是與她在前線出生入死的工作同伴,即使沒有他的主觀視點,那一篇沒有揭曉內容的紀念報道,就揭示了 Isabelle的身份,除了是妻子,是母親,是記者之外,還有不為人知的面向。

 

Louderthanbomb

 

將秘密埋藏心深處,就是最大的心靈炸彈,沒有戰場般喧鬧,卻是一樣的創傷。

電影將個人情感關係與遙遠他方的災難並置,好比一首廣東歌《披星戴月》的題材,林夕寫過「世界大得不可以去擁抱,你腳印又小得轉眼散失於命數」的意境,就是大時代、小家庭的感慨。戰地與家庭的對立只是電影的幌子,Isabelle在《響亮的秘密》只是一個連結人物的橋樑,電影真正所關心的還是活著的人,前路要怎麼走。《響亮的秘密》主題仍是與一貫療傷作品一樣,跟著主角們看其如何面對又能怎樣重新振作。不過故事設定在意外之後數年,有了時間的平伏,就不見呼天搶地的煽情,而是淡淡然的憂鬱。

《響亮的秘密》開場的第一個畫面已定下主題,那個是兩代手牽手的特寫,代表著親情聯繫。當女兒的名字Isabelle 唸出時,片名亮出,然後就見一系列的相片,如浮光掠影般透視另一個Isabelle 的一生。原來片首的父親,是Isabelle的兒子Jonah,他將其名字延續到女兒身上,是感情的轉移。又見初生女兒與離去母親在醫院的兩端,交織著生的喜悅、死的沉重,這個開頭預示了及後Jonah所遇到的情境,夫妻之間被一段有關母親逝世的過去所相隔,到他回到妻子身邊,又不敢說真話。

除卻Jonah的舊愛,其他主要戲中人物,對於親人的離去,都一樣沒有表面的情緒宣洩,而是將對逝者的情感轉移到另一替代,像父親的新歡,以及小兒子Conrad的初戀。父親的新戀情以一連串零碎急促的畫面交代,略過了感情基礎的建立,看起來毫無激情,何其脆弱。至於小兒子Conrad對母親的牽絆,則過渡到暗戀對象身上,亦是全片最有趣之處 – 年輕一代看似受到最深的困擾,反能在最後輕鬆的釋放。

換個角度,設身處地,就能打破既定成見。《響亮的秘密》前段從父親視點出發,看到其兒子是一個問題青年,封閉於自我天地; 然而改從小兒子的視角看同一段經歷,就發現先前的觀察只是刻版定型。父親與老師的愛情,在父子兩人不同位置看待,代入情緒也不相同。是誰對是誰錯?卻是誰也不願聽誰的,就成了死結。早段看似問題多多的是小兒子,後來卻發現顯而易見的沒什麼大不了,暗藏心內的欺騙/隱瞞更難以抒解。像片首畫面展示Isabelle所拍攝的一系列相片,沒有機動的活力,對照小兒子那段自我剖白的快速剪接,就能更深刻的感受年輕真誠的力量。人與人的相處隔膜能否打破,也許就在乎「真誠」——兄弟間對於愛情關係的態度亦迴異於此。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