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Michael Pollak)
在香港,我們有所謂「富二代」一詞,戲虐一些因上一代富裕而惠及下一代的人士,性質亦甚帶貶意。同樣地,在香港教會也有「信二代」,即是父母信主後帶回教會的下一代。別以為「信二代」是一理很好湊的小乖乖,其實他們也算是往往令牧者最頭痛的一群。但是,從「信二代」的當中,我們也應該好好思量,教會牧養的導向是否正確?所謂的「教導小孩使其不偏離主道」,是咪淨是個個星期日返教會就是咁簡單?
孩子甫一出世,在耶教就有所謂「嬰兒奉獻禮」(天主教應該是),即是在祟拜中父母言明「將以基督教方式牧養小孩」。當然在這個階段上,bb仍然「屬於」父母的「資產」,父母要點就點都無權話事。此舉其實旨在證明父母的「心志」多於小孩要跟隨耶穌的「決心」,而坦白說小孩本人自己仍未明白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所謂「嬰兒奉獻禮」,明符其實是「擺細路上檯」的舉動,以成全父母的心志了吧。
兒童主日學相信是眾多「信二代」不能磨滅的信仰痕跡,香港就有做到成行成市的Awana等,主要就是一系列的信仰活動,內容不外乎是講上帝愛你呀、你有罪、你要立志跟隨主呀諸而此類。其實「教育」這回事本身就有「黑白二分」的味道,小時候的世界是簡單的,因為說實話小朋友也盛載不了複雜的是與非。但是把信仰割裂成太簡單的「道德二分模式」,我實在也說不上有多正確。反正小時候的教會教導就大有「厄你入局」的感覺。
隨著年紀增長特別到青少年階段的反叛期,就是牧者最頭痛的時候。一方面「信二代」漸漸脫離父母束縛而獨立,隨之而來的獨立思想更是教會最避忌的一環。這時期的信二代一般都會墮入兩個極端:要不就狂熱信奉、以教會作為生命中的唯一;要不就憤世嫉俗,完全脫離教會。筆者本人算是第一種,所以我的成長當中也留下了好一大段與耶教有關的回憶。在此時期教會的「道德二分模式」開始不太管用,而且「逢權必反」,因為青少年面對的世界也開始複雜,對於往往流於表面的教導乞嚏以鼻,面對諸多莫名其妙的道德制肘也開始感到煩厭。
而進入大專、職場又更是流失「信二代」的又一個關卡。大專的引誘和選擇何其多,我點解要放棄呢樣、放棄果樣黎參加教會聚會?我點解番完工做到成隻狗咁,仲要返教會聽人真。講耶穌?我點解要放棄出面一大片森林,只可以起呢個豆潤咁細既耶教圈中尋找另一半?當一切一切缺乏一個有力的立足點,即使父母有多想子女繼續在教會,都只是得個諗字。
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不單純是「二手信仰」咁簡單,而是現代信徒和教會對信仰的思考和經歷的過度個人化和深度不足。而一直如我所言,教會對於「信徒會思考」這件事本身就十分避忌,耶教的氛圍往往是叫你「不要問(奧秘)、只管信(真理)」,以致教會中不論老、中、青的思考歷程都只是原地踏步,而奴性的港人思維就更是令信徒「有乜跟乜」、「總之搞唔到我就得」。一味靠靈修睇「靈x日糧」呀、「每日一篇(?)」黎吊鹽水,常常強調「感受上帝的同在」這一點就以為自己好屬靈,層次之低實在令人慘不忍睹。因為「感受」不會錯,但是回答「奧秘」就有可能錯嘛。而教會教導往往是信仰個人化,與社會、政治、世界完全脫軌;久而久之,信仰變成「趙」到無味的香口膠,吐掉也毫不可惜。
我的建議是,第一,俾子女有選擇權。講真,子女有權選擇個人的生命取向,你可以告訴他你的想法,你的路向,但子女無必要要和你一樣的。「條路自己揀、落地獄唔好喊」,你咪咁同佢講囉。佢都可以揀「落地獄」架姐。Why Not?反而你逼佢,佢真是唔是咁諗,都唔是「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喇,要黎託咩。
第二,青蛙們,跳出個井外睇下個世界喇。唔是叫信徒放棄信仰,而是要搭下天地線,了解下村民(非基)諗乜,落番個地、多D了解、多D睇書(唔好淨是睇教會書…),多D思考、多D諗野,做個立體的基督徒,而不是一個平面的耶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