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社會裡,單身的感情狀態是不被允許的
單身者會被安排入住一間酒店,期限為45天。想要離開酒店,方法如下:
一,45天之內在酒店裡找到跟你有共同特徵的伴侶,然後就會被安排入住雙人房以及遊艇,通過了同居的考驗,就能回到城市過正常生活
二,等待45天的期限過了,被變成動物,放逐到森林去。沒有信心能找到伴侶的,就早點想一下想要變成什麼動物囉
三,逃出酒店到森林加入落單者們,但同樣要遵守組織的規矩,而且要終日過著逃亡的生活,以免被酒店的住客捕獵
就這樣,筆者被這獨特的故事設定吸引了,第五次一個人進入戲院,看這套叫《單身動物園》的電影…
為了配合電影的黑色幽默,識睇一定係一條單身狗毒自睇;情侶們結伴入場看,按電影的設定,恐怕還是像「勝利者」的姿態到動物園看看動物吧
(筆者邊看邊想,如果自己在電影裡,恐怕早就變動物了,唉…)
這套電影目前香港不多戲院有上映,分類為IIB級,有點視覺恐怖,但對比這個,更大的卻是思想恐怖
在電影的主流社會中,單身就是罪。城市裡大家都是成雙成對的,獨自一人是會被警察截查的
而在酒店裡,氣氛也不是像一般speed dating那麼「溫馨」,而是赤裸裸呈現弱肉強食的世界;住客們穿著一樣的衣服,每日重覆著一樣的日程,活像個豪華版的監獄
在電影裡,單身者完全是一個loser,受盡歧視的形象:
在城市裡,一個人在街上走會被審問;
在酒店裡,職員每一日都灌輸著單身的壞處,住客人人自危;
在森林裡,單身者是住客的獵物,每射中一個,就能增加一天居住期限
未能成功配對的剩男剩女,就要變成動物,有機會被更大型的動物獵殺。即使想逃離這個制度,也要終日過著過街老鼠般的流浪生活
對比這班悲慘的單身者,成功找到伴侶的,與其說幸福,應該說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高高在上的俯瞰這班螻蟻
而這班蟻民為了逃脫變成動物的命運,有人不惜裝作跟另一個人有共同特徵,結成一對,但還是不免貌合神離;有人每天努力狩獵很多單身者來延長居住期限;有人大限將到,寧願自殺
而如此荒謬的制度卻衍生了另一個陣營:住在森林的落單者聯盟
在這裡你想住多久都行,不用急著找伴侶,只是要過著野人般的生活,及小心不要被酒店住客捕獵
但跟酒店相反,在這裡拍拖才是罪,違規者將要面臨更可怕的懲罰…
回到現實社會,我們是為著什麼跟伴侶在一起?又是為著什麼單身?
從何時開始,社會對愛情的觀念變得非黑即白?
一邊廂,主流觀念認為人總是應該找個伴侶,成家立室的。在物競天擇的世界裡,條件更好的才能跑出,才有資格過「正常的生活」。到了一定年紀還是單身,家人朋友會開始擔心你,社會會給你冠上各種難聽的稱號,有伴侶的朋友甚至以憐憫的目光看待你,或者以「過來人」的姿態勸戒你。可悲的是,你自己也開始認同自己有多可悲,以至你要踐踏一些自願單身的人來掩飾你的可悲
另一邊廂,可能因為受過太多這些社會壓力,與這種主流思想反其道而行的另一種觀念出現了。他們宣揚獨身主義,揚言自己不需要愛情,高呼「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甚至也不相信其他伴侶中存在真愛。他們有多少人真心崇拜單身的美好,還是其實只為了對主流思想作出抗議?
為什麼單身的人要面對那麼多壓力?為什麼在面對那麼多壓力的同時,還要不停為自己再添加壓力?單身,真的有罪嗎?
我們有多少人,為了不要變成動物,故意撞擊自己的鼻子,故意見死不救來裝作跟別人相配?又有多少人高呼「單身萬歲,情侶去死」的同時,心裡卻渴望自己能跟伴侶登上遊艇,回到城市,為的就是過大家心目中的「正常生活」呢?
非黑即白,為什麼就沒有「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