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牌價高企增駕駛成本,城市發展應擺脫石油依賴

$
0
0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Pawel Loj)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Pawel Loj)

 

消委會最新油價監察報告指出,儘管進口油價下滑,但本地汽油牌價僅有輕微跌幅,油公司變相賺取大份利潤,消費者卻無法享受油價下跌的好處。本港汽油加快減慢、加多減少,油公司是否賺盡、有否涉及合謀定價、消費者應該同享油價下跌帶來的經濟好處… 這些有關企業和消費者權益拉鋸的討論背後,其實都埋藏著根深蒂固的假設-我們的城市生活非依賴化石燃料不可。

 

化石燃料提煉出各種能源,推動著城市每天運作,其中汽油便是推動汽車的主要燃料。在汽車跌幅緩慢、2013至2016年間持續至少每公升8元的價格水平下,汽車使用率仍然節節上升,車輛登記數目由2003年的524,000輛增加30%至2013 年的681,000輛,而總行車公里數多年來亦持續增加,按環保署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顯示,2014年行車里數足是1997年的一倍多。

香港汽車擁有率之高,即約十個市民就有一人擁有汽車,然而吊詭之處卻是香港駕駛成本高昂,汽油價格更是全球之冠。據監察國際油價變動網站(GlobalPetrolPrices.com)2015年調查發現,本港汽油每公升高達1.96美元,即約15.3港元,較全球各國平均價格的1.1美元高出近80%。以大埔駛往中環長約30公里的路程為例,平均油價達200多港元,當中尚未包括泊車費及隧道與過海費。

是甚麼驅使駕駛者仍選用汽車代步?點對點的便捷,舒適獨立的駕駛空間等潛在誘因,可能已足夠抵銷高昂的駕駛成本,然而若把駕駛帶來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y)、亦即所造成的社會成本一併計算在內,駕駛實在要付上非常沉重而龐大的代價。

 

根據達理指數,2015年香港因空氣污染而提前死亡的人數達2196人。汽車排放正是香港空氣污染的主因之一,2009至2013年期間路邊二氧化氮的濃度增加了9%,公眾健康自然首當其衝。除此之外,大量汽車湧現路面導致交通擠窒,目前部分主要道路(如德輔道中)平日早上繁忙時間的行車速度約為每小時10公里甚至更慢,即僅僅比一般成人的步速(約為每小時4至5公里)快;長達2,100公里的道路網絡每年涉及約400億元公共開支,其中約花390億元用於主要道路興建工程,10億元用於道路及路燈維修工程。不論是否駕車,納稅市民均需要掏出腰包為道路設施埋單。

從用者自付的角度出發,全球各國政府推出政策減低駕駛誘因,例如倫敦推出交通擁擠稅(Congestion Charge)、擬加重柴油課稅,以專款專項原則改善單車及步行等綠色運輸建設。去年政府推出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亦是以駕駛者自行承擔社會成本的理念出發,當中本會倡議駕駛者應履行污者自付原則(polluter-pay principle),載乘效率較低、人均空氣污染排放程度較高的車輛承擔較高費用。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