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Zero Waste?在香港有可能嗎?

$
0
0

咩「零碳天地」、「碳足印」,我們聽不少,但確確實實這些都與我們的生活無關:全球暖化繼續全球暖化、我們有我們生活忙碌、冷氣日日照開到超凍、外賣盒外賣餐具日日在用、日日飲膠杯裝的珍珠奶茶…當日日環境局局長話「堆填區就黎飽和啦!」、689叫大家「源頭減廢」(事實上最想減的廢物就是他…)我們有我們繼續把各式各樣的塑膠放在回收桶甚至垃圾桶內,連回收都費事…

但是,是這樣嗎?難道我們就這樣「被動」地等堆填區爆滿、讓天氣天天酷熱(然後我們繼續開大冷氣)、而不可以「主動」地製造少一點、少一點、再少一點的垃圾?「源頭減廢」,是空口講白話嗎?「不製造垃圾」的生活,有可能嗎?

 

 

在美國,一位名為Lauren Singer的20多歲女生,把她兩年來的垃圾裝在一個小罐子內。在紐約獨居的她拒絕使用任何塑膠產品,包括已包裝的物品、日用品、外賣盒,總之你在她家中,一樣膠的東西都沒有。她在訪問中,講到她在大學是修讀關於 Sustainable Environment的學科。她去上課時,每日卻眼見身旁一位女生天天用大量即棄膠製品,什麼膠袋呀、膠樽呀、即棄杯呀…「怎麼可能?!這樣的生活完全和所學習的違背…」當她憤憤不平地想著想著,在家中打開雪櫃,卻驚見一堆堆用塑膠包好的食物,一個個用塑膠盛載的容器…她猛然覺得,自己根本與身邊的那位女生,根本沒兩樣。於是她決定,要開展Zero Waste生活,不使用膠製產品和即棄用品;即使她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大都市之中-都市人的生活,真的可以做到Zero Waste?!

要做到Zero Waste,代表的是你一朝早起身,你唔可以擦牙、唔可以用牙膏。點解?因為牙刷是膠柄的、牙膏是膠裝的、甚至漱口杯都是膠的;你出街不可以買獨立包裝的食物,因為全部都是「包膠」;你更要謝絕進入所有超市。看到這裡,大概你會大叫:癡線架?咁即是入百佳惠康一件貨都唔使買,因為全部都是pre-packaging架喎!無錯,你講得岩,Lauren由於奉行Zero Waste,去到普通超市她一件貨都唔可以買;總之,pre-packaging的東西都不在她的buy list之內。即是,由普通野食早餐午餐晚餐的餸菜肉類蔬果零食薯片罐頭日用品紙巾野飲…無,你諗諗辦法起邊度可以買得到沒有獨立包裝的啦。

咁點生活呀?!

但要買到un-packaging的食物,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中困難-去街市咪買到囉!但是唔準用膠袋裝住野食返屋企架喎!於是,她開始嘗試找尋生活中製品代替各樣的膠-循環使用的布袋可以代替一次性膠袋、以Mason Jar(玻璃樽)裝起食物、飲品以代替薄膠袋、膠杯和即棄杯;自攜餐具可代替即棄餐具、手巾仔代替紙手巾、切剩的廚餘她每一星期拿去做堆肥…同時她也開始找尋如何自製家中所有產品,包括洗頭水護髮素沖涼液洗衣粉洗潔精化妝品(包括睫毛膏)甚至是牙膏。她驚覺原來有很多生活品你是可以自己製造的,你是「有權」選擇的,根本不需要「逼著要」購買;電視廣告是咁同你講「買喇!買喇!」是因為生產零售商要賺錢嘛。Zero Waste的生活,更讓人「被逼」幫襯小商舖,因為幾乎只有小商舖才會有un-packaging product。其實,也許是一大堆商人,把我們無形中推入「依賴即棄製品」、「消費就是快樂」的火坑而已。她一年也不怎麼買衣服,只要是好質素的衣服,其實可以穿好多好多年。

她將她兩年來生活所製造的垃圾放在這裡。就只有小小的一個玻璃樽而已。

 

mason_jar_

 

也許你會覺得,「嘩真是好一個環保撚」。是的,但是對她而言,環保是切實遵行、是你每日都要小心翼翼才「行」到出來的生活態度。在你日常生活中,想sun鼻涕了,用手巾仔而不用紙巾;想買餸了、帶上環保袋甚至布袋,以致不用拿街市必送的一大堆膠袋;大熱天時返到家中,不是立刻開冷氣而是開兩把風扇;想買外賣了,拿上保溫瓶或自攜飯盒而非再拿走一個外賣膠盒;去餐館食飯,習慣叫少一點菜而非吃剩一大堆。

我們要做的,是要這樣,而非口號式的「哎呀我地快D源頭減廢啦」然後將垃圾放進全新的「膠」垃圾袋裡!當Lauren生活在和我們一樣的大城市,她身體力行的告訴我們:源頭減廢是可能的、是做得到的,即使不像她做得如此徹底,也許少少的改變,日積月累,我們也許也能懂得更愛自己的生活、更愛地球。

你呢?看罷此文,不如你又試試數下,一日你要接觸幾多膠製品呀。真的,多到你都驚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