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之前有一篇文章提過的「第4屆自釀啤酒大賽」,已於四月結束。回看從得知比賽到釀製交作品,最後收到比賽結果,過程有趣亦獲益良多。筆者從此更熱愛釀啤酒。當知道四月份有自釀比賽,太過興奮;雖然經驗尚淺,卻有不知哪來的信心會奪獎而回。幸好,適逢有自釀作品味道不佳,令筆者稍稍冷靜。定下神來,更希望獲得各專業評判的評語,改善之後的作品。
預備酒譜要先做點功夫,首先要選擇參賽項目。今次比賽以啤酒類型分九個項目,有Light/Wheat Beers、Pale Ales、India Pale Ales、Belgian Ales、Amber/Brown Beers、Dark Beers、Specialty Beers、Local Specialty和Meads and Ciders。各設冠亞軍同賽事最佳表現獎。賽會「香港自釀酒師協會」設想周到,比賽類型覆蓋全面,參賽者可各顯神通。跟住,就要溫書。今屆比賽獲BJCP(Beer Judge Certification Program)批准,參賽者除選擇參賽項目,更要說明參賽作品屬於那個BJCP類型。BJCP歸納世上絕大部分啤酒類型描述及準則,廣受認同。BJCP每年發佈啤酒分類指引,可說是啤酒天書。以2015年為例,在三十多個啤酒類型之下共分為超過一百個子類型。無論品飲或釀酒,都可以參考BJCP分類指引,了解各種啤酒的特性和要求。筆者已有參賽項目腹稿,於是再在指引中找最接近酒譜的類型報名。不過,要充分了解指引中各式啤酒的描述與要求,並非易事。有些子類別之間的分別看來不大,或許是筆者未夠知識和經驗明白。而難上加難的,就是英文指引,要花時間查字典。
筆者一開始已打算參加多過一個項目,問題是參加哪幾個。思前想後,參加了Pale Ales、India Pale Ales、Amber/Brown Beers和Dark Beers。BJCP類型則是American Pale Ale、English IPA、American Amber Ale及American Stout。好了,大概有三個月預備。想著要交四款作品,工具又限制了產能,出品必會有先後。啤酒入了樽,始終需要一點時間熟成,風味才完整,其實時間不算太充裕。雖然如此,仍決心克服困難,交出四款作品。盤算過後,先來釀製最有信心的Pale Ale!話說這單一啤酒花釀製的Pale Ale,曾得到釀友們不俗的評語。輕微調整再釀一水參賽,望得佳績。其後,分別釀了兩水Stout,一水添了咖啡,一水沒有,二擇其一參加American Stout,最後選了沒添的。接著,輪到IPA,一直想釀出香氣優雅怡人的英式IPA,想好酒譜,便造。最後,時間非常緊湊,勉強趕及釀好Amber,這是經過兩次釀造經驗改良的作品。
今次比賽,參賽者至少交一公升啤酒。賽事頒獎當日,還會舉辦「全場最愛大獎」,參與的便要在當日帶多兩公升啤酒,比現場各人品嚐投票。四月尾的頒獎日在中環一間餐廳舉行,餐廳主腦是評判之一。其他評判都是啤界名人,有餐廳酒吧老闆、進口商、本地酒廠創辦人和釀酒師、還有啤酒博客等。其中幾位具有BJCP專業評審資格的評判,亦曾為其他國家的啤酒比賽擔任評判。在無須參賽費之下,能得到具體的專業評語,機會難能可貴,令人期待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