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當這地球沒有貓》:當這地球沒有「我」

$
0
0

 

一定會有那麼一天,「我」不在了,地球還是一樣好好的,你還是一樣好好的;那時候,你會不會想起「我」,再無關重要。「我」實在無法不去想,為甚麼「我」要來到地球?「我」來地球能夠做甚麼?「我」在與不在,只是「我」一人的事嗎?

《當這地球沒有貓》記述年輕信差「我」,突然確診患上末期腦癌,受到痛楚折磨產生幻覺,以為只要讓一種事物從地球消失,就可以換來多活一天。「我」作為一個獨生子,在家庭裡備受媽媽照顧,爸爸卻忙於工作,鮮少關心「我」的成長;「我」是個非常普通的孩子,沒有出眾的才華,沒有可觀的前途,作為一位信差,在社會上沒有肩負甚麼重大使命,「我」的工作影響不了別人的人生,工作對於「我」的人生也沒有重大影響,可以說是典型小人物,反映當前日本年輕人面對「如何變得重要」、「如何過有意義的人生」、「如何活得精彩」的掙扎。「我」住在一個人口稀疏的沿海老區,上班派遞不曾拆閱的信件,下班去影碟店租電影看,一人在家與小貓虛度,母親病逝,與父親關係疏離,有一位分了手的女朋友,和一位男性好友,曾經到過阿根廷的伊瓜蘇瀑布,在大自然裡覺得自己更渺小;你可以說這樣的「我」,「與所有人都無關重要」、「看不見將來」,所以「我」的死與生,不會引人關注,不會為世界帶來影響。

這樣看來,《當這地球沒有貓》好像是一部關於「我」不重要的電影。可是電影不是要從宏大敍事角度出發,說明地球沒有誰都可以,也不是要讓人覺得渺小,以為自己的存在可有可無,它要敍述的,是大世界裡最微小的,個人的敍事,它要說的是:「我」很重要。《當這地球沒有貓》所以動人,並不是因為故事本身有多吸引(主題甚至非常通俗,要人實踐珍惜),而是因為我們能夠在電影裡,發現自己的身影。「我」知道該怎樣活得精彩,卻沒有充分實踐,所以錯過了許多珍貴的當下,而今都成了遺憾;能夠渲染同情共感的氣氛,才是故事動人的原因。

微小敍事下,《當這地球沒有貓》的男主角無名無姓,只以「我」稱呼,而這個「我」所指的卻是每一個覺得自己在世界上無足輕重的人。正因為個人無足輕重,「我」在想像裡讓電話、電影、時計消失的過程,對周遭的人沒有帶來影響,他人甚至不知覺「我」的作為,「我」在與不在,好像真的無人在意。「我」讓連結人與人的電話消失,人還是可以寫信;「我」讓連結人與故事的電影消失,人還是可以看書;「我」讓連結人與時間的時計消失,人還是如常老去死去;「我」想要讓連結「我」與家人的小貓椰菜消失,「我」卻承受不了這種想像帶來的後果:因為無論「我」讓甚麼消失,「我」才是那個將要離開世界,失掉所有回憶、失掉所有連結、失掉所有意義的人。

「我」在地球永遠消失以前,曾經遇過健康的母親、年輕的父親、親密的伴侶、愛我的好朋友、大把好風光的前路。可是「我」沒有把握照顧小貓的當下,沒有把握母親親手把遺書交給「我」的當下,沒有把握好朋友說「要當一生好朋友」的當下,沒有把握安慰伴侶的當下,沒有把握原諒父親的當下,沒有把握到成就自己的方式。《當這地球沒有貓》將「我」的形象,擴展到社會上每一個「我」,利用俐落的插敍法,在「我」試圖讓不同事物消失的過程,喚醒這些對「我」來說獨一無二的情感和記憶;這些情感和記憶理所當然不會對其他人帶來任何意義,所以即使一切消失,他們也不會受影響,可是「我」面對死亡,發覺沒有把握到的一切都可能追不回來,了解這些曾經發生的意義將要成為無意義,所以覺得非常難過。因為「我」沒有來得及珍惜的人,早早不再珍惜我了;像是「我」的爸爸懂得修理時計,卻沒有珍惜光陰,沒有把握到「我」,「我」也沒有珍惜到他,這樣的錯失也許可以原諒,但那個至為重要的當下,卻永遠過去。

《當這地球沒有貓》強調每一個能夠觸發回憶和情感的當下,直接說明「我」存在是為了讓「我」和你活得幸福、快樂。所以「我」在與不在,跟每一個「我」在乎的你,和在乎「我」的你,是有關的。因為「我」來到這個世界,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對「我」才有意義。要是有一天「我」不存在,所有意義都會跟著消亡。所以「我」務必在活著的時候,好好珍惜、照顧遇過的一切,不留遺憾。

《當這地球沒有貓》透過「我」的故事,說明人類極為獨特的生命方式。人類創造了許多東西,透過電話保持實時的情感連繫、透過電影認識到別人的生命和情感、透過時計學會光陰一去不返、透過寵物學會照顧生命,這些契機,都能夠讓我們學習,在來不及把握和失去的過程,認識到珍惜和把握的必要。

人是地球上、宇宙裡罕見的,具有創造力的生命,也是唯一能夠尋找意義、賦予意義、承載意義的生命。我們會思考、有感情、會在乎、會不捨,所以當曾經擁有的東西將要永遠失去,我們會傷心、會難過。「我」那麼難得來到這個世界,在個人無足輕重的時代宣稱下,雖然讀書、工作、家庭、愛情都不順心如意,但「我」不甘心做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我」希望能夠在平凡的生活裡,為「我」重視的人努力,希望至少在你心裡留下意義;在經濟價值高於其他價值的時代,《當這地球沒有貓》繼承日本小品電影的意志,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事。

「當這地球沒有貓」與聖修伯里在《小王子》寫的「如果羊吃掉了這朵花」如出一徹,只有在意的人在意,說明「我」既普遍又獨一無二、「我」的經驗既尋常又難以言說,因為對「我」有意義的一切,在你眼裡也許不值一提,但「我」先在乎了,「我」就變得完整,也不害怕來不及愛。

「感謝你來到這個世界」,其實是感謝你來到「我」的世界,因為有你,「我」的世界才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只要我們好好在乎過,好好哭過、笑過,好好愛過,即使我們寂寂無名,即使地球沒有我們,在我們心裡還是有彼此。《當這地球沒有貓》提醒我們,沒有人希望成為不重要的人,既然如此,就該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在我們從地球消失以前,讓彼此知道,我們很重要。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