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水煎包事件」背後的意識形態之爭:傳統媒體與網路新生代

$
0
0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Jeroen Bennink)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Jeroen Bennink)

 

前大台新聞妓者彭某說,「鍵盤批評是免費」。這背後反映的,不但是對「水煎包」事件的看法不同,而是傳統媒體與網路新生代的意識形態之爭。

網民發表評論,當然是跟你在大台出糧的打工仔心態不同。鍵盤批評非但「免費」,而且還有代價: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就是代價。在調查「水煎包」在山火的角色時,有人到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大學圖書館翻印舊報紙的菲林片;有人前往災難現場實地報導;有人組織、疏理、分析資料,他們都是自費的,都是「有汗出、無糧出」,都是付出了代價,全憑良知驅使。

在我們的鍵盤之上,並沒有「袁花」之流,像冤魂不息般指手劃腳,控制我們哪些講得、哪些需要屏蔽。當然,新聞妓者偶爾也會良心發現,報導「暗角打鑊」。可是在人為干預之下,還不是再三修改報導內容?上世紀九十年代,亞視尚有「六君子」因為被刪剪有關「六四」的報導,憤而辭職抗命。現在的妓者呢?真相有幾重要?良心同銀紙,邊樣秤先啲,大家心知肚明。

 

新聞妓者卻永遠有一種埋堆、圍爐的精英心態,以為讀新聞系的才是專業,自己採訪的才是新聞;那些「智弱網民」,非我族類,不斷噴口水花,只不過是廢柴、免費、垃圾,只懂穿鑿附會,搞陰謀論。事實上,很多記者在做滿了一定年資之後,取得了一定的名氣,拍吓籮友便轉行做公關。你以為他們受盡壓迫,受不了「熱廚房」而離場嗎?非也,只是更好的錢途在遠方,驅使他們轉行。當然,這也是人性,沒有什麼好批評的,只是不要把他們塑造成英雄就好。

互聯網發展迅速,舊檔案資料庫越來越容易查閱,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往只有妓者才可以做到的,現在「鍵盤」也能做到了。人人拿起手機,就能產出一篇圖文影片並茂的報導。成為「記者」的門檻不斷下降,人人都是「公民記者」,妓者已經不再是什麼「天之驕子」。為了維繫自身的專業價值和既得利益,於是乎出現了傳統媒體的新聞報導鞭撻「網民」的怪現象。

 

當然,報導質素無可避免是良莠不齊。可是,採訪器材與報導的專業性卻是沒有必然關係,坐在堆填區上高登攞料作文的受薪妓者,比比皆是。

從前的新聞,具有單向、延時和主導輿論的特點。所有報導都視乎新聞機構本身的觀點,讀者只是被餵飼的對象。一般群眾只能等待什麼《星期×檔案》、《×點鐘新聞》,或者下一天的報紙接收資訊。然而,互聯網在本港普及20年,早已換了人間。現在講求即時、互動,傳統媒體的輿論導向性日漸崩潰,後生一輩幾乎主導了網路輿論。

 

以上種種,在《地球是平的》出版那個年代,基本上已經是講到爛臭化的現象。繼續抱殘守缺,只會不斷誤判,最終站在歷史錯誤的一方、人民群眾的對立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