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張潤衡事件 暴露香港「民族性」風土病

$
0
0

illness

 

張潤衡事件的爭議,暴露了香港「民族性」的風土病。

 

首先是暴露了香港人在英治中後期養成的專業迷信。不少人認為,有人翻廂倒櫃,拿回當年的時候報道和死因庭報告,試圖重構當年的歷史,只是「網民寫兩句」、「打兩句無成本」,所以他們對圍繞著張潤衡的疑點和環境證供,顯得一臉鄙夷:「寫兩句容乜易?」

他們會爭相轉發記者的帖文,相信《明報》和《蘋果》幫張潤衡做的公關,而對鋪天蓋地的證據、論述不屑一顧。這就是對專業的迷信。記者說一句,大眾就信服;一般人或者網媒,就算花幾多時間去重新調查當年山火,指出張潤衡今日說法,與當年死因庭眾人供詞不符,都只是「網民無成本寫兩句」,他們跟張潤衡,均對真相表現出一種犬懦:俾你搵到真實又點者!

盲從新聞「專業」的大眾,打從開始就自動過瀘了「網民」的聲音。

無論中西,古老的教育,是要使人成為「完全的人」;工業時代以後,人被切割成不同的「專業」,彼此區隔,彼不知此,因此形成專業人士的技術專精,以及對一般普遍事物之低能。殖民的體制,建基於對社會的分而治之。

此低能中,又有著對其他不了解之專業的迷信:張潤衡讀了社工、心理學、輔導,加上一張爛面與復康經歷,他就是專家,掌握了絕對話語權,他去探望傷者便是理所當然。於是,他們藐視常識,拒絕相信傷者送醫的最初階段,外人根本不應打擾,更不要說那張臉的驚嚇了。

讀新聞系的朋友告訴我,謂不少新聞系同學都like了《明報》的報道,痛斥網民寫兩句不用成本。讀新聞系的人一向是傲慢無比的。

因為記者一向自視極高,上一代人的新聞系講師,很容易令現在的新聞系學生,認為真相非得透過記者,才能呈現於世人眼前。所以,他們盲目支持的,是自己將來的話語權:「既然《明報》都這樣說了,網民講的一定是無料到。」他們不了解的,是網絡急速發展,資訊垂手可得,只待有心人深入調查,2015年的香港,不是1996年大家還在用IE上yahoo的年代,不是由起一班「新聞人」圍起來,就能壟斷輿論、完全左右大眾的思維。

大台大報不是上帝,真相不一定要通過你們才能呈現。況且,主流傳媒不再能一錘定音,甚至越幫越忙,是因為在中共來臨以後,傳媒親共和自我審查,自己步步放棄公信力所致。

 

第二,張潤衡的爭議,暴露了香港人普遍渴望求的平庸和平主義。藍絲阿叔,街市阿嬸大鬧佔領運動,是因為他們討厭「吵吵鬧鬧」,他們相信家衰口不停。其實反對挖回八仙嶺山火內容的人,則是討厭網絡上的「吵吵鬧鬧」,他們不關心真相,不關心公理,不關心眼前這再生勇士是否衣袖有血,他們只希望世界看來很和平,充滿「令五十億人都震驚了!」的好人好事,不要深究,不要「吵吵鬧鬧」。

你們不想聽到雜音,是不是?你們只是想過自己的靜好歲月,一直躲在自己的幸福好天地過好生活而已,是不是?你們其實跟藍絲一樣,不要笑他們呀,他們聽TVB說話,你們聽「大台」說話,你跟他們是一樣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