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Rachel Samanyi)
「當年的你還會邀現在的我一起下火車嗎?你覺得現在的我漂亮嗎?你愛我嗎?…」,年逾四十,與Jesse再結前緣,同居後九年育有二女的Celine如是問。這是電影 《Before Midnight》的其中一句台詞,也是婚後多年的夫妻常會問的問題吧?童話愛情故事或是典型的荷里活愛情片的橋段總是把愛情的壯烈及絢麗放在戀人初相識的時刻:雙方歷盡艱辛,排除障礙,終成眷屬,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從此」?真的那麼理所當然嗎?我常常納悶為什麼我們總把所謂「愛情」聚焦在相識之時,那麼相守之後呢?王子和公主還會一直相愛下去嗎?如果還愛,在愛情激素逐漸弱化的時候,維持愛的本質及動力是什麼呢?如果不愛了還在一起,是因為習慣,還是責任呢?
十八年前Celine於獨自旅行的火車上邂逅Jesse,她特立獨行,他才思敏捷,彼此在旅途的對話中找到了共鳴,原來生命並不孤獨,在對方眼中你看到了被接納的自己。幾番周折,兩人最終走在了一起,成就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可十八年後呢?你已是發了福的大嬸,而我是那個髮線上移,下班回到家便累得都不想動的「沙發部長」。
如今你的浪漫在我眼裡是如此不切實際、老套當有趣;我的理智則被你視作雞蛋裡挑骨頭。我們不再卿卿我我,每天的話題都是柴米油鹽,生活被孩子佔據,連個笑容都懶得擠出來,只剩滿天抱怨。
在婚前,我們是那麼容易找到雙方的相同之處,在婚後卻又那麼容易為了彼此的差異而爭執不休。在一起有一段時日的伴侶都能體會到,小到家中物件如何安置的生活細節,大到孩子的品格教育問題,要吵的都吵了。
剩下的是一些核心的問題,其根源在於彼此人生價值觀的差異。如何討論也難以拉近距離,反而平添意氣之爭。
於是有的人小心翼翼,盡量不踩雷區,避開陷入重複無止境的漩渦;有的執意挑起戰端,渲洩心中的不滿:為什麼為了生活、為了孩子就一定得有一方妥協,或著是兩人都不斷對彼此妥協?如果當年的我們知道現在的我們是如此生活,我們還會在一起嗎?
我們常以為愛情像是一顆鑽戒,而婚姻則是那一個收納的錦盒。我們在婚前獲得了愛情,在婚後我們不再經營愛情。我們妄想那一顆鑽戒在更漫長的生活歲月裡不曾黯淡,在不斷累積碰撞摩擦的消耗下保持完整無缺。
其實愛情卻是人心最脆弱之處,它更像一顆嬌嫩的花朵,需細心照護。 愛情於兩人之間不因名份、境況之轉變而成不變之化石。相反它需要經歷不斷的再發現、再欣賞、再相愛和再珍惜的循環再生過程。
一起生活久了,最大的敵人是懶惰,我們常常推説兩人之間時間長了只剩下感情。「感情」這個托辭最是可惡,說白了無非就是習慣與責任,而關於那個曾經的愛情則疏於經營,任其凋零。
我們尋覓伴侶時是要尋找自己的「missing piece」:那個他和她的冷靜理智化解了你的衝動魯莽,而你的浪漫跳脫填補了他或她的笨挫古肅。對方吸引我們的往往就是自己性格所缺乏的一些特質。但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却會想要另一半變成另外一個自己,想法一致,理念一致,甚至行動一致,我們要求對方願意放棄、甚至犧牲自我利益來遷就自己。
而如果兩個人同時都有這種想法時,爭執難免;如果永遠只有一方在退讓包容,則怨懟漸生。 年輕時會相信「天作之合」、「天生一對」的愛情契合,如今則相信所謂真正的契合不等於兩個人完全心靈同步,「we’re one, but we’re not the same」。因為世界上沒有誰跟誰是一模一樣的,一定有差異存在。而最美好的關係,不在於這樣的差異有多大,而是在於在這些差異面前,雙方對於互相溝通、妥協和理解有多麼地「心甘情願」,而這種「心甘情願」的背後原動力別無其他,只能來自於彼此一路灑水栽種、悉心呵護以致歷久常新的愛情。
在日落之後、午夜之前,Celine和Jesse這一對旁人眼中的「絕配」吵得互不相讓,兩個人對於未來生活的取向南轅北轍,氣話一句比一句絕情,平常被掃進地氈下的委屈都掀出來一一細數。兩人都有各自生活的遺憾及夢想,無法繼續遷就,真的就這麼斷了嗎?午夜的黑暗似乎正在吞沒所有的希望⋯我們一直忙於解決眼前的問題,卻忘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那個初衷。最終帶來黎明破曉曙光的,不是誰贏了誰,不是誰讓了誰,也不是生活上的問題可以最終得到圓滿解決,而是雙方能夠對這一切的諒解,珍惜一路走來的愛情。
Jesse在海邊找回出走的Celine時假扮穿越時空的旅客,為博紅顏一笑。 最後他說了一句:「我做了這麼多,就只是為了要逗妳笑而已。你想要的真愛,這就是了。」不是嗎?,最終所謂愛情,回到原點無非就是想要逗你笑一笑,昨日如是,今天如是,未來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