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英國人從水坑口登陸香港,隨即在香港島進行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就只有大約7,450人。170年後,即是2011年,香港島的人口已有1,270,876,剛巧約170倍。這驚人的增長究竟見證了這個城市多少變遷?很多,多到數之不盡,有興趣的可以到圖書館「刨」香港史的書籍,再瀏覽一系列的記錄片。然而,於2004年Plug的《香港地》的某一句依然成立:
「無論點變,都係屬於我哋呢個香港」
即使陳冠希已和陳奐仁決裂。
上星期六,我約了Elsie在MegaBox吃早餐,地鐵靠近九龍灣站,我回頭一看,就看到獅子山。或許,大家只記得2014年一群攀山愛好者在獅子山撐起雨傘,掛起「我要真普選」的巨型標題。年輕的一輩,你知道為什麼他們要挑選獅子山,而不是太平山、大帽山,或者太空山(巴斯光年那個)?70年代,住在獅子下香港人因「獅子山精神」引以為傲,他們刻苦耐勞、同舟共濟、不屈不撓,憑拼勁力掙上游。可是短短數十年後,社會出現一種意見,認為現今的香港一片零落,談經濟,百物騰貴,經濟被大財團壟斷;談民生,熙來攘往,同胞的文化香港人承受不了;談政治,罄竹難書,爭取普選難過登天。吃飽了,我和Elsie在舊啟德機場附近散步,烈日當空下踏上了「啟德橋」(一條連接九龍灣及舊機場的路)。
「我好難想像我哋細個搭飛機,係喺嗰度起飛。」我指著啟德跑道公園的盡頭說,她也手舞足蹈和應:「每次降落前,低空飛過九龍城啲唐樓天台都覺得好刺激。」1910年以前,我們的腳下並不是地,而是海。就因為何啟爵士、區德聯,我們有了啟德機場,還不夠100年,赤鱲角機場就將它取以代之。的確,這幾十年,香港發展一日千里,無論現代的香港人有多貧窮,都不再需要吃豬油撈飯填飽肚子,學生不再需要暑假窩在烏蠅滿天飛的工廠內入生果罐頭、婦女不再需要在家揹著一個嬰孩手卻忙著穿膠花。就是這樣,光是追求經濟的核心價值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香港人,我們已進入一個「後物質主義」的年代。簡單而言,概念就跟你中學預科時讀殷海光的《人生的意義》或大學主修管理學時讀Maslow的Hierarchy of Needs沒什麼分別,當你得到溫飽時,就希望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就像我和Elsie食飽飯,便去散步憶當年,Free our body and free our mind。究竟現在香港社會的負面情緒,是來自政府的行政失當,還是「後物質主義」作崇?我說,都有關係,而且還有其他一籃子因素。葉希林是那種在亂世中仍能風花雪月的人,這些就留給學者研究。我只知道無論如何,香港人不可以放棄努力,「他」告訴我的。
昨天,有網友分享,有一位伯伯在尖沙咀賣以尼龍索帶扎成的自家製手作。我沒有想太多,只覺得他製作的馬仔很可愛。星期五晚,我在深水埗吃完了豬手撈粗後不想回家,去了旺角遊盪。就在旺中大家樂門口,我遇上了伯伯,我一眼就認出他。大熱天時,目測至少有70歲的他赤裸上身,枯瘦得皮包骨。他在收拾東西,我走過去問:「伯伯,係咪收檔喇?」]
「佢話想要5隻。」他似乎有點「撞聾」,聽不到我的問題,卻指著前方剛離去的一位女士。我再大聲一點,靠近他耳邊說:「咁我都想要兩隻。」
「要馬仔定長頸鹿?」
「乜原來有長頸鹿?」
「一直都有,馬仔6蚊、長頸鹿10蚊。」
「咁一隻馬仔、一隻長頸鹿。」
「乜嘢顏色?」嘩,咁都有得揀顏色,伯伯的服務真周到。
「馬仔白色、長頸鹿黃色。我入去等你,但如果你要食飯就放工,我下次再搵你。」我就是要白馬王子,說罷,我走進旺中。
我忘了有多久沒逛旺中,明知不會有什麼戰利品,還是漫無目的走著。因為遇上伯伯,我心情忽然明朗,這令我確切見證這個社會依然有不斷努力的草根階層,以自己的手藝支持生計。2014年,按人口平均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達297,533港元。假如,伯伯整個年度沒有一個休息天,日賣20隻馬仔與10隻長頸鹿,一年的收入將會是80,300港元,我兩個月的人工都比他多。然而,我不是要談論賺多少,而是我們如何憑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一想到伯伯,我在這一星期的工作疲勞,頓然消失了。當我離開旺中,已不見他的蹤影。我再走前幾步,看到他駝著背走路。我問:「你係咪唔得閒呀?」
「係呀,要開工。」原來,他要替人「看檔」的。
「唔緊要,我下次再搵你。」我微笑著說。我在對面馬路站了5分鐘,遠望他的背影,想到了這篇文章。伯伯讓我知道,「獅子山精神」從來沒消失過。
餘下的時間,我在旺角街頭閒逛,經過椰汁大王買了一杯芒果+椰汁,伯伯做4隻馬仔的收入才買到一杯。晚上的花園街,檔口已陸續收工,與白天熱鬧的氣氛截然不同,但有些勤力的檔主仍在做生意,另一邊店員辛勞地推著車仔搬運貨物。這晚,天氣焗束得讓人透不過氣,他們的勞碌不是一般人能承受,更別忘了他們已捱了一整天。我穿過唐樓之間的後巷,忽然記起一位小學同學。她是一個爽朗、有趣、善解人意的女孩,但家境貧困,一家住在旺角某唐樓的天台屋,在他們輪候到公屋前,我曾到訪過她的家一次。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下午,我好不容易才攀完7層樓梯到達她家門,一推門就是廚房、廁所、浴室的混合體,然後她的寵物「兔兔」忽然跳出來,無錯,真是一隻兔子,嚇得我半死。我再踏前幾步就是「客廳」,其實只是一個用來擺放基本家電的地方,餘下的就是兩張上下格鐵架床。自小住私樓的我簡直大開眼界,在這裡留多半分鐘已嫌多,為何可以在這裡居住?這時,我已經汗流浹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她練成一身銅皮鐵骨,On call 36小時也捱得住,還擠得出時間做義工探訪獨居老人。對,她當上了醫生,好一個典型的總有出頭天的故事。
也許,年紀輕輕的你的夢想不是當律師、做醫生,而是簡單如「要當一個好人」。如果有夢想,就要努力。葉希林用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鍛鍊文筆,再一點一滴將自己所見所想的寫成文章,到今天累積了3,500個你們的支持。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就只有靠著獅子山當我的後盾。這10年內做過的事,能令你無悔驕傲嗎?沒有人知道努力過後會得到什麼,但至少有努力過。
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每個香港人心中都應該要有一座獅子山。只有堅守這種精神,我們的香港才可以走下去。如果有時間,不要只想著到歐洲買名牌、到台灣逛夜市、到荷蘭吸大麻,而是在能確保人身安全的情況下走訪18區,你會看到更多的香港面貌,從而認真思考自己的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