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兩星期義工,不過為自己

$
0
0

兩星期義工,不過是為了自己

 

這個暑假,打算改變旅遊方式,我參加了蒙古兩星期的農耕工作營。大家聽到義工工作營,都忍不住讚嘆,勿論是否客套話,聽了都教我心虛。畢竟我的目的,仍是旅遊為主。義工,不過是另一個體驗方式。

兩星期時間匆匆,真正能做到多少?例如最普遍的「義教」,能體驗甚麼?

 

坦白說,兩星期時間,剛跟學生混熟,和掌握教學方法和節奏後,師生就得分別。「老師」也許有點得著,體驗城鄉之別,還感受到鄉村孩子的淳厚。至於孩子,每兩星期得適應新老師,也談不上課程是否連貫。當然,鄉村本就缺乏資源,有異鄉人願意來一趟教授知識,已是額外收穫。如果教授知識是目的,義教下的鄉村孩子,例如學英語,水平一直停留在「你好嗎//我很好//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的階段,難以有更大發展;也許有人說,總比目不識丁好吧,可是這些聊勝於無的知識,在鄉村根本不切實際。高不成低不就,意義何在。又如果,跟孩子互動交流,才是目的,老老實實,請對自己誠實。如果你每兩星期,就得經歷相識、相知和分別,久而久之,學懂不會太投入感情,反正兩星期後,就得離別。而且每次認識「新老師」,孩子總給告知得堆起笑臉,歡迎「新老師」,如果我是孩子,也許,我會很疲累;然後,我會很麻木。

都市來的哥哥姐姐,穿著光鮮,生活習慣大相逕庭,他們的電話和相機,十分吸引,孩子有機會拿上手,過過癮,可是一如潘朵拉盒子,他們知道,這些機會不屬於他們,會感到自卑或不忿嗎。可能屬於他們的,就是每次新老師到訪,帶來的糖果、文具、玩具甚至衣物,孩子總能無條件得到城市突如其來的禮物,或者有時得付出一點點,有時是一句問候,或一次舉手之勞。反正,付出跟收穫不會是正比。

 

城市人到鄉村,無論事前多努力調整心態,總不免帶著都市生活習慣和目光。我明白,好些時候,不是城市人高傲,只是大家生活圈子不同,思維有異,如沒有長時間在異鄉生活的經驗,任如何努力將心比己,也會有盲點。原來,都是時間作祟。如果有時間,能待上一年半載,也許我們能真切了解當地所需;也許能跟孩子建立真正的互信關係;甚至可以好好計劃課程,讓孩子學到較完整的知識。其實,不單義教,所有義工工作,需要的,除了一腔熱誠,更需要時間,才能略見成效。可惜的是,城市人假期有限,歐美國家還好,亞洲地區如香港,假期是奢侈品,好些人工作一輩子,一年也未必有兩星期假期。沒辦法停職留薪,惟有辭職,才能當真正「義工」,好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為了義工而辭職,這又是另一話題。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參加兩星期工作營?不瞞你說,我是個自私的人,參加工作營只為自己,蜻蜓點水,消費另一番體驗。我自知自己時間太少,私心太多,無力改變他方不公情況。但至少希望在短短兩星期,多看多試,然後變成一顆小種子,把所見所知所感,告知身邊人,或多或少,引發一絲漣漪。兩星期的工作,不過杯水車薪,或者他們需要的是更多人的關注,才能推動更大的實質效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