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末代的末代——一個時代的終結

$
0
0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Michael-kay Park)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Michael-kay Park)

 

背負著會考末代、高考末代、三年制大學的末代「幸運兒」今年終要踏入社會,脫離學生時代。在這兩場末代的戰爭中,我們大多都抱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破釜沈舟的心態去迎戰。我們被告知只有一次機會去爭奪大學的入場券,否則你將會成為文憑試的白老鼠,或者報讀蠶食你家庭資產的副學位課程。

除了一年半來的寒窗苦讀,一天內六小時考試的煎熬,我的大學路尚算平坦幸運。但我的戰友幾經波折,有的決心重讀文憑試課程,有的ASSO GPA爆4直入三大,但可惜成功的卻只是少數,餘下的花費十萬大元換來一個缺乏認受性的副學位。

 

教育產業化,新高中生成「學費奴」

這情況在文憑試正式登場後,並沒有好轉的趨勢而是變本加厲。要將所有學生劃一提升為中六畢業,難怪每年也有成千上萬的中學生跳船。這些在公開考試上力有不逮的同學,只能選擇中途輟學,取得一張修業證書,這個不三不四的認證比會考五科合格來得更要尷尬,還不如提出幾年專修職業技能,免得浪費時間。同樣地被迫報讀副學位及高級文憑的中六生只好向各學店拱手相讓家人的血汗錢,或成為政府的債仔,投身「學費奴」的行業。學店最後更可將教育出售套現,以建造自己的教育產業王國。

 

「多頭唔到岸」的新高中課程

新高中課程志在訓練「通才」,在中英數通識取得不俗的成績才有機會踏進大學大門,相反高考預科課程注中「專才」培訓,當時大學收生更看重主修的術科課程,即使中英文成績平平,仍可得到一個稱心的大學學位。新高中這種聲稱著重多元全人發展的教學政策,在我看來只會令高中生對自己的前景更加迷茫,更沒有足夠的知識根底面對大學課程,正所謂「多頭唔到岸」。

最令人費解的是即使你只有一科與科學有關科目,即可報讀大學的科學及工程學院,但同學根本沒有打好根基。大學教授只好重新開始,由最基本的預科課程說起,這種資源錯配的情況,既沒有充份利用中學的師資,更浪費大學的高昂的教學成本。

 

說到底香港的公開試是一個篩選的機制而並非教育,但我們必須深切思考這制度有沒有妥善將不同的人揀選出來,然後分辨出不同能力的考生,為他們鋪設一條合適的道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