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集資搞show 會有出路?

$
0
0

 

「當全世界音樂市場已經開始淪陷,唱片業已經停滯不前,唯有回到音樂的起始點 - 音樂會,讓樂迷親身感受live music的震撼。」

 

在撰寫此文章前,音樂餐廳Backstage stage live restaurant 與觀塘Live house樂人地帶即將結業在即,或許我們要責怪地產霸權及租金狂飆的後果,竟然一個聲稱大都會的國際城市連音樂Live house也養活不到。對於樂迷與音樂會搞手固然是損失,但除了責怪社會氣氛不支持本地獨立音樂外,我們還有其他出路嗎?

筆者同樣以舉辦音樂會搵食,眼見同行也做不下去時,不期然亦要思想其他出路。但無論科技幾發達,聽音樂幾方便,筆者仍相信聽Live Music的價值,始終唯有Live Music先可以觀察到樂團與音樂人的真功夫。但舉辦音樂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中涉及除了是租場、音響、燈光、宣傳與樂隊演出費,略略推算也需要幾萬元開支,而且香港獨立音樂的受眾群仍不致於可養活整個市場,售買太昂貴的門票亦不太有人願意入場支持,那麼以傳統方式純粹購票入場舉辦音樂會是否可以持續呢?究竟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嘗試呢?或許集資舉辦音樂會(Crowd-Funding)可以是一個出路

雖然集資舉辦音樂會已不算是甚麼前瞻做法,極其量是樂迷以優惠價提早購票入場以及多了一些禮品回贈,而且經集資平台集資亦要與平台分享款項,雖然在集資過中可賺得了不少宣傳及曝光率,但始終不是一個長遠可行的做法,除非演出單位及音樂會搞手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一推出集資計劃能夠短時間完成集資,否則頻密地以集資方式舉辦獨立音樂會,樂迷們亦未必喜歡這種做法。

 

共同創造

雖然集資舉辦音樂會吃力不討好,但對於我而言,集資舉辦音樂會可以是一個讓樂迷共同參與的音樂計劃,這比起純粹購票入場更有意義。為甚麼如此說?一來樂迷不再是純粹消費者,而是在沙堆上大家一同建立巨大沙塔的一份子,尤其近幾年可以講本地創作,假若你我純粹精神上支持,這樣似乎太流於口號化了。

其實集資舉辦音樂會,樂迷變相不再是純粹的消費者,反而他們每一個都是小金主與小股東,音樂會搞手集資完成後,需要做到的就是保持音樂會的質素,甚至透過集資平台拉闊聽眾群,那就不用來來去去都是獨立音樂圈的朋友自己支持自己。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做法,但是否真的成功呢?筆者也不夠膽寫包單,但觀察了上次五六月的天台音樂祭,似乎真的看見了好多新面孔,甚至有一家大小出席天台音樂祭,希望藉集資模式可吸納少接觸獨立音樂的受眾群。

 

冒險一試

在商業世界舉辦音樂會,往往考慮是市場與音樂人知名度,音樂風格亦偏向流行音樂,倘若嘗試新音樂根本是天方夜譚。另一邊廂,在獨立音樂圈子亦可能覺得集資舉辦音樂會太商業,基本上兩邊世界都未必能夠討好,但與其停留在紙上談兵死忠支持獨立音樂,不如在一個凡事考慮商業為先的香港尋找一個方式,可以讓音樂人、樂迷與音樂會搞手都可以共享的空間。

上次五六月天台音樂祭的集資計劃,算是一次的實驗性嘗試,今次再集資舉辦絕對是見真章,所以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是樂迷們是否願意花錢支持音樂集資計劃呢?倘若這次真的成功,也許一些中型甚至大型音樂會,獨立音樂會搞手也可嘗試集資舉辦,而不用每次叫望天打卦達到收支平衡收場。

或許以集資舉辦音樂會的方式總歸失敗,但一條可行的道路不會從天以降,望天打卦就會有人支持,反而有人作先鋒而後來愈來愈人加入,路自然會行到出來的。

 

有關天台音樂祭ii集資連結:
https://musicbee.cc/project/天台音樂祭I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