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流砥柱是甚麼?我們來查字典。
為免大陸人又說我們抹黑他們,我們就用大陸的字典好了:
中流砥柱:亦作「中流底柱」。語出《晏子春秋·諫下二四》: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門峽東,屹立于黃河激流中。宋朱熹《與陳侍郎書》:「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宋陳亮《與彭子壽祭酒書》:「班行之有門下,屹然如中流之砥柱。」後以比喻堅強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
中流砥柱一詞,來自「砥柱」,那麼砥柱又是甚麼呢?我們再查一下:
砥柱:亦作「砥砫」。山名。又稱厎柱山、三門山。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當黃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毀。
但是,如果我們Google一下砥柱山,卻又會發現,砥砫山現在仍然是一處「旅遊景點」,而且會出現這樣的一幅照片:
“Smxgongcheng" by 周长武 – none. Licensed und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照片中是三門峽大壩,而壩前的石塊就是「砥柱山」。
典解嘅?典解又話炸咗又有返嘅?好打耳呀!
有咩點解,一係字典錯,一係就係呢座「砥柱山」根本就唔係砥柱山。想知點解?我哋嚟睇多幾張圖搵真相把啦。
首先,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三門峽大壩:
大家會發現,原來三門峽大壩下的「石山」並不止一座,而被視為「砥柱山」的更是最小的一座,在河道偏南的位置,而且全部石山也不見柱形。而且,其實三門峽大壩以下的黃河是分成兩股的,而第一張照片的角度,就足以令人誤會黃河中的導牆是黃河的北岸。
根據字典所述,砥柱是因為整治河道而炸毀的。在該處最大型的沿河工程,自然就是三門峽水利工程了。也就是說,只要回到三門峽未建大壩的時代,「砥柱山在哪裡」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以下就是三門峽的原貌:
此照片拍攝的角度與第一片照片相近,三門峽稱為「三門」,乃是因為本來有神石、鬼石在黃河中間,將黃河分為神門、鬼門、人門三門,河水逼成激流而下。在這舊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下遊黃河靠北岸處,有一柱狀石山在河水之中,對比現時照片中所見的小石山,更脗合砥柱山「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的形容。
事實上,本來的三門以下,黃河是有三個小島的,自北而南,分別為砥柱山、張公島、梳妝台三島1。古代在黃河行船,若要經人門過三門峽,必須直指砥柱山,否則就會碰上岸石,船毀人亡。現時,從三門峽大壩上看,可見中間的張公島變成導牆的牆基,右邊的梳妝台孤伶伶地立在水中,成為假的「中流砥柱」,而真正的「中流砥柱」,已被炸平不說,更被形容為古代奪人性命的黃河亂石。
真正的「中流砥柱」,是由中共所破壞的,破壞過後,還要張冠李戴,將不相干的小石塊說成「中流砥柱」。恰如今天中共的宣傳一樣:真正二次大戰亞太戰場的「中流砥柱」,國民革命軍與加拿大籍、蘇格蘭籍、華籍英兵,其奮戰功績都被磨滅得一乾二淨,甚至還是不抗戰、無力抗戰的害人之兵;然後將明明是不相干,明明就沒功勞又沒苦勞的土八路,說成是「中流砥柱」。
所以說,中共最沒資格說「中流砥柱」這四個字!
- 現時卻宣傳成「自南而北,砥柱、張公、梳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