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家庭聚會上,一位在近年退休的長輩坐到我旁邊,開口第一句便是:「我終於知道甚麼是人文學。」就在四年前,當我考入大學後,家人在聽到我修讀人文學時,總會追問這是甚麼,在我零零落落地解釋完後,大部份人也沒有對「人文學」表現出任何興趣。最多加問一題:「那出來要做甚麼?」
對於家人而言,讓我讀大學是為了方便找工作,「人文文化」代表甚麼,對我的思想人生有何影響,他們不了解也不關心。我沒有想到,在四年後,這位長輩仍會記得我讀的是人文學科,而且在自己退休數年後,接觸起這領域。
這位長輩解釋,她開始了解人文學,是因為讀了李歐梵的書。她退休後多了很多自由時間,便開始找些書來讀。在書展時見到一大堆李歐梵的書,便翻開來看,買了幾本,讀了幾本,才對人文學有些概念。到和我聊天時,她才知道李歐梵教授是香港今年的年度作家,因此書展期間對他的作品做了不少推廣。
長輩再向我述説她的「讀後感」。她認為李歐梵寫書比較主觀,沒有留太多空間讓讀者思考。她比較喜歡龍應台的書,覺得她的書較有啟發性。幸好我平時不算太懶惰,這兩位作家的書也讀過,才有能力和這位長輩討論自己的看法。我們的討論沒有特別的結果,其實亦不需要有偉大的結論,重要的是我們能在家庭聚會中花上半個小時,交流和分享對人文文化的看法。
人文文化當然不僅只是李歐梵和龍應台的書,但從閱讀開始去增進見識,是一件永不會讓人後悔的事。
我這位長輩年過五十,一生從商,在大陸開過工廠,年紀大了後,夫妻倆把工廠關掉,過著愜意的退休生活。到了現在,她做些自己想做的事,「細個無得讀,老左自己搵書尼讀」。我當然很高興她有機會接觸人文文化,而且能夠想起我,和我分享她的看法。
但是,我也不楚納悶,在香港這個社會,有多少人到了退休的階段才有時間和精神去了解人文?又有多少人,終其一生也沒有這個機會?
我時常慶幸自己在大學時修讀人文學,拓展個人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價值。但是畢業後,頂著人文學畢業生的名字找工作,在想養活自己外,總希望找到和所學有關的工作,最低限度,不只是為了賺錢買樓而付出一生的精力。雖然現在尚未有任何成就,但我始終懷著這樣的信念,在默默努力。
在脱離學術領域後,如何讓人文文化落實到生活層面,才是最難的事。我不希望,自己要在數十年後退休了,才有機會重新捧書去讀。
生活在香港,也許每天也有些事情,有些人在説:你們不行、人文文化不重要。但也許,亦會在最意外時,有些小事情,像我的這位長輩一樣,讓人相信,我們,和人文文化,同樣有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