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劇場發展中,表演者跟觀眾的距離漸漸被打破,先有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打破了舞台的第四面牆,並大力提倡劇場的教育性,再有奧古斯圖.波瓦(Augusto Boal),發展了受壓迫劇場,將觀眾的身分變為觀演者(Spectator),令他們直接參與在劇場當中,透過劇場中的改變轉化為生活上改變。而應用劇場彷彿成為戲劇界的新銳學派,成為劇場應用在教育、政治、社會服務、社區發展、社會創新上的一個新的統稱。
香港的應用劇場,自90年代初,在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的推動下蓬勃發展,分別從美國Jonathan Fox引入的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從巴西Augusto Boal引入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re)、從英國引入Keith Johnstone劇場競賽(Theatresport)等等,其他個別例子也多不勝數。而社會大眾也普遍認知劇場並非只有表演性的意義,而且更有其社會性、公共性、教育性的意義。
香港年輕專業表演藝術團體好戲量,自2000年開始積極開展不同的應用劇場計劃。時至今日,更首創應用劇場的一個新模式-展望劇場(Playforward Theatre)。
展望劇場是把一人一故事劇場及受壓迫者劇場揉合,透過受壓迫者劇場的模式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展望劇場是一種情理兼備的劇場。觀眾起初是故事分享者,其後他們會理性地面對故事,當然也會變成為SPEC-ACTOR觀演者。透過展望劇場的演出,讓群眾一起經歷多角度的立體旅程,透視事件的更多面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莫昭如,2010)
本人也有參與好戲量的展望劇場計劃,發現展望劇場的特點是更充分發揮劇場的互動性。有別於一人一故事劇場,觀眾只是分享故事演員演一遍便完成劇場的互動,展望劇場的觀眾需要在分享後變身成為觀演者,嘗試在自己的故事中尋找不同的觀點和角度,甚至嘗試處理當中的困難,而其他觀眾也需要一同參與、討論、甚至一同化身觀演者為分享者提供面對困難的新點子。無怪乎,觀眾欣賞了展望劇場後會有以下的評價。
看他們的演出就覺得感覺很爽,很到位!中間的互動,使這場“戲”有了更深的意義——大家都在思考!很多人一起,感覺自己並不孤單!通過他們的演出,自己看到了自己也許在逃避、不想面對一些問題,或者有些問題是現實中自己所忽略的……「旁觀者清」,真的,自己作為一個講述人的時候,看他們演,自己就成了一個旁觀者,看到了一些問題,發現其實有些問題勇敢地去面對它、正視它,就不需要擔心、害怕了。(莫昭如,2009)
在香港,應用劇場已經不是新鮮事,因此為大家介紹這個純本土創新發展的展望劇場 Playforward Theatre。同時,劇團好戲量因為得到優質基金資助,開展了三個不同的展望劇場計劃:聯校教師工作坊、校本學生工作坊、到校巡迴演出,歡迎教師及學校參與,費用全免。
詳情可向劇團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