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小王子》這個故事,當初聽見會拍成電影版,一方面高興能看到識郁又有得聽的小王子,另一方面又害怕這本經典作品都被搞爛。我是懷著這個感覺步入戲院的。
結果,我鬆了一口氣,也喊到豬頭一樣。散場後跟女友討論劇情時,仍像被強姦完向法官複述受害過程一樣哽咽,說著又喊到豬頭。
雖然《小王子》沒比《Inside Out》的劇情精彩緊湊,但虐心程度《小王子》卻勝一籌。也像小說一樣,這是給大人動的童話故事,也不斷隱約觀眾一些問題:「你有沒有變成大人,忘了自己曾是小王子?」
小王子,代表著每一個人的人生。而每個人的心裡,都存在b612。
小時候,小王子每天都在b612打掃,拔走「猴面包樹」的幼苗,不讓它們擠爆整個星球。由於是小孩子,沒有人生經歷,只能待幼苗長出來,才能分辨出到底是好的植物還是壞的。
可是,現在的小孩卻失去了發掘新事物的階段,父母會直接將植物安放在b612上,一邊說服小孩「這是對你有益的」。
長大後,會遇見很多不同的人和事,有比喻為玫瑰的愛情、有比喻為狐狸的友情…更會遇上很多像國王、企業家、點燈人、帽子人般的大人。
即使你覺得他們「大人真是非常非常奇怪」,但當身邊所有人都是同一個樣,你明白到只要跟他們一樣,才能成為一個他們口中成功的大人,於是…你就會變成大人,並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小孩子了。
就像電影起初的女主角入學面試,她一整個就像現代香港的小孩一樣「提早被長大」。
考官問她:「你將來有什麼夢想?」準備充足的她不懂得如何回答,就跟現在的小孩一樣,每天都被「學習」塞滿了整個人生,但問小孩將來想幹嗎?他們又不懂得回答…是的,以前的小孩可能比較懶散,但起碼知道奮鬥的目標和夢想。相反現在的小孩,只懂努力,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但是,只要有拒絕的勇氣,像電影中「王子先生」向企業家說:「我唔做大人了!我跟你們這些大人不一樣。」再把鎖在瓶子裡的星星帶回天上,才可以變回一個小王子。
電影中有一段比喻很貼切,企業家把象徵夢想、友情、愛情的星星變成在寫字樓中工作人員的動力。在現實中也一樣,很多人都腦海想著夢想,以夢想作為工作的動力…
「放工我要去踢波!」最後,卻發現工作早已將體力和心力都用光了,根本沒氣力向做別的事情。很多人心裡的b612,都變成了都市星球…
當小女孩救回小王子後,明天又回復正常去醫院探老飛機師,很多人都有疑問「到底救小王子的情節真定假?」
這正是電影給各位觀眾提出的問題!就如小女孩一開始,質疑小王子的真實存在,只信科學和理據,就跟大人一樣。但到了最後,不僅相信,還將已變成大人的王子先生變回小王子。
真或假…有那麼重要嗎?什麼才算是重要的事?難道這都是假的,就不重要了嗎?難道重要的事就只剩下賺錢和買樓嗎?
小女孩救回小王子、救回被困的星星、也救回她與飛機師的朋友關係,這對小女孩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事吧?!
真正重要的事,是用心去看的。
電影完結後,很多父母都哭著牽著小孩離開,相反小孩卻完全搞不懂劇情。唯獨有一個女孩喊得比誰都更誇張,簡直是泣不成聲…
我跟女朋友都存在疑問,那女孩到底是看懂了劇情,還是代入了那女主角,跟她一個是個被父母管制著的讀書機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