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意大利社會主義思想家安東尼奧•葛蘭西的定義,文化霸權 (Cultural Hegemony) 是一些領袖人物試圖將某種特殊的意識形態轉換成普遍有效的價值觀,通過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認同 (consent) ,實現統治目的1。
教育局致力推行中小學兩文三語教育,尤其是學習香港其一官方語言——英語。但近這十年,教育局開始在中小學推行普教中(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或以中文授課之科目),而普教中的推行有明顯上升趨勢。截至2014年,已有超過七成香港小學推行普教中,有兩成五香港中學推行普教中。
一項政策必定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支持推行普教中的人士多數認為普教中能提升學生中文科成績,能在公開試中的中國語文科取得佳績,學生亦可以在長大後憑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與中國商人溝通,使中港關係更緊密,減少矛盾。反對推行普教中的人士多認為以非母語教授母語實為反智的行為。學生不熟習普通話則未能跟上課堂進度,更遑論在公開試取得佳績。此外,他們亦認為普教中為糖衣毒藥,表面看似單純推行兩文三語教育,但內裡目的為為香港下一代「換血」,向他們灌輸「普通話比廣東話重要」訊息。
英語無可厚非為全球文化單一化的最佳例子。國與國之間不論是外交會議、人民普通交際都主要以英語溝通。但英語的盛行對一個地方的文化蠶食少之又少,人們除了可以學習英語外,亦可以以母語學習母語,使國人向世界發展事業、建立人際網絡之餘,亦可承傳本土語言文化(俚語、穢語等),向外宣傳本土文化。然而,普教中與英語最大分別為:普教中不能讓香港學生以粵語學習中文科。一個小學一年級生連本土語言文化也未學曉,就要學習其他地方的用詞,甚至對本土語言產生排斥,因為不習慣在家庭、學校以外的生活以粵語為主。
有人指,普教中的推行是帶有政治目的,要為香港新一代「換血」。學生上普教中課堂時,學的自然會是普通話用字,閒話家常時自然會用普通話俚語(意指震撼的「牛」、指運氣的「人品」等等等等),生氣時自然會情不自禁地道出一句普通話穢語。漸漸地,普教中學生對香港本土語言的不熟悉,使他們對香港本土文化沒有太大認同感。整體而言,他們對中國的歸屬感比對香港的多出一大截。削弱學生對港人的身份認同,其背後的政治目的已經顯然易見。
總括而言,普教中的確為文化霸權的開端。推行普教中時犧牲了不少學生認識香港文化的機會,反而要學習深圳河以北地域的語言文化,為的只是達到某某政權的政治目的。普教中在香港社會潛移默化,當人人對教育政策不聞不問,等同對那些即將入侵的文化作出默認。到某些重要文化、價值失去時則後悔莫及,最後,政治目的已達到,文化霸權亦順利進行。
- 胡敏遠,〈國際關係理論中「文化霸權」與「溝通行動」的研究〉﹙台灣︰國立政治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