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小眾條毛咩,番紅館啦你 #毛記電視第一屆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
Posted by Aureole Shum on Monday, January 11, 2016
以下一篇祇是隨想,沒有嚴謹論證,勉強來說,也不成篇。
看著主流傳媒近乎不報、網絡平臺上卻是一片狂喜的「毛記分獎禮」,氣氛確實詭異。當新知舊雨共冶一爐的盛宴徐徐落幕,場內以及網上依然回味無窮,延伸而至的討論,自然又離不開「傳媒 vs 網媒」的議題,夾雜著世代矛盾,傳媒彷彿再度與時代脫節。
我不否認,對毛記這一著的輕忽,錯過了反應熱烈的盛舉,是捕捉不了時下較年輕的族群口味;而報道尚停留於徐小鳳、何韻詩、河國榮以至方健儀之類較廣為人知的人物,而鮮有如《立場》般全面報道,甚或Now的全場直播,可見他們所關心的,仍然是他們認定的受眾-至少是不會追捧甚至對林日曦旗下的跨媒體一無所知的一群。
由載體到受眾衝突,不斷刺激網媒的成長。近年網媒不斷摸索,由定位方向到呈現的形態,都與昔日我們認知的傳媒很不一樣,而《100毛》/《毛記電視》,就是其中鮮有成功的異數:《100毛》與其後推出的《毛記電視》,截至今天獲得分別逾687,000及171,000讚好,其就發帖的讚好及分享數字,亦反映長期追看者甚多,自2013年創立以來,實屬相當可觀的成長。
《100毛》由最初期將舊有事物重新包裝推出(例如笑話,固有的物事以至成名人物),搜羅網絡趣聞,對時事「抽水」,到後來脫胎而開展的《毛記》,創作一系列影射知名人物的「偽員」、節目及改編歌辭作品,甚至邀得名人偶爾客串演出,令其知名度大增,接觸面亦逐漸旁及網絡以外的收看群。而是次精心炮製的分獎禮,更令其鋒頭一時無兩。
然而,這種「成功模式」,同時也成了長期受批判詬病的對象:不談其屢犯抄襲、甚至冒犯原創者的惡例,純粹以傳媒本質審視,那種對時事玩世不恭,許多時候僅「抽抽水」就算數的態度,顯然將本來複雜的社會議題平面、單一化甚至是娛樂化。有網友謂,傳媒變革至今,由Breaking News 變成Breaking Views(指《852郵報》),現在更退化得僅剩Breaking Style/Format,那種單一與淺薄,令人觸目驚心。
肯先,於我而言,從商業營運上,這是成功的。
這場分獎禮,本質就是一場對《毛記》的大型市場推廣,針對較年輕受眾的特徵而舖排,再透過活動本身及跟進的傳媒報道、觀眾口碑建立特定形象。以軟性文化及次文化為主軸的傳媒不在少數,然能夠貫穿新舊世代參與其中而不覺違和,再得到讚賞的,則甚少,其較溫和觸及時政的面相,在如此政治氣氛下仍得到不少贊助商青睞,更是難得。
分獎禮的風格(Style),對我而言並不新鮮,這是本地創作一路行之有效的成功方程式之一-例如電影電視的笑片諧劇,就是描繪生活迫人加上諷刺民生時弊的結晶;分獎禮有廣東歌改辭,適可而止地針砭時弊,正好呼應都市人的脾胃。《毛記》同時借用了80年代歡樂今宵EYT的金曲頒獎禮的形式(Format),虛構一個半真半假的頒獎禮包裝上述的Style,舊酒新瓶古老當時興,但玩味起來也令人看得過癮,觀後自然有口皆碑。
但在社會功能上,我是不樂觀的。「商業模式」,與「社會功用」,係兩件事。
《100毛》/《毛記》也有認真談政治議題時候,遠的不說,最近銅鑼灣書店五位關連人士相繼失蹤、股東李波甚至涉嫌在本港境內被非法擄劫北上囚禁,《毛記》積極聯絡、翻譯及拍短片呼籲國際關注。但普遍而言,雖較為貼近民情,甚至稍有本土化的傾向,卻是戲謔成份居多,諸如最受歡迎的《六點半左右新聞報道》,縱有收集整合當日新聞熱話,但是以蜻蜓點水的玩鬧報道為主。
這並非品位問題,並不是說習慣享受許冠文、黃子華攪笑之餘又有深刻省思,就看不下EYT式的俚俗。問題是,因為要度Gags與Bites,他們製作上祇能抽取其中可笑的、荒謬的元素,有時甚至作誇張處理,滿足觀眾的偏好,難免將社會問題皮相化,No one takes it seriously。當觀眾讀者一個「朕知道了哈哈哈」式的Like and Share,取代了進一步的瞭解及關注,令新聞及社會議題的內容以至受眾對此的關懷,變得淡薄;生活迫人,大家忙裏偷閒時間有限,即食文化也令他們淺嘗輒止,寧願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期待他們如何「抽水」,而不會再用心閱讀其他傳媒報道。
分獎禮也可窺見這種格局。本質不能承載更實在而沉重的人文關懷,而其所代表的「本地精神」的單薄,也不是唱幾支廣東歌,《香港地》,所能概括的東西。所以祇能餵你吃蘋果泥一般傳達早被嚼爛的內容,一道甜味,一陣亢奮,然後回復空虛失落感,永遠不會覺得飽足-這種感受其實並不陌生:HKTV在生死存亡之際推出《警界線》,不就是這樣子嗎?
也許你會說:水人人會抽呀!也不獨是《100毛》/《毛記》罷?而且大家也想輕鬆笑笑而已,Why so serious?
很可惜,你們捉錯了用神。問題既在《100毛》/《毛記》,也在傳媒的Whole Picture。試想想,80年代,全港有幾多家電視臺、電臺,幾多份報章雜誌,幾多種社會意見?基本上沒有觀眾會期待EYT之類會承載嚴肅的社會民生事務,頂多也就是借題發揮。但如今狀況是,傳媒不振,倒閉有之被中共收編有之,《100毛》&Co.於是不得已承擔起部份社會批判的功能,晉身為坊間影響力不弱的意見領袖之一,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再停留放娛樂至上的階段。而察看現在他們的節目分工,雖有《星期三檔案》較認真切入的角道,但大體上至少未能見到擺脫這一點。
或者說,祇需要轉型,或者再「做多一點點」,另起爐灶不作捆綁不就行了?我比較擔心的卻是分支一旦成立,開支一闊三大之餘,上述支持的商家連帶未必再捧場-《主場》/《立場》是前車之鑒,其報道與博客觀點觸動了敏感的政治議題,令許多廣告贊助商望而卻步,而這種事情在傳統媒體也是屢見不鮮。也許往後會再花時間著墨於這類型的傳媒困局,但留待往後再一段觀察,比較合適。
理性上,我不反對《100毛》/《毛記》這種「抽水」,與分獎禮前後受眾的反應熱烈,因為傳媒的「生存」確保以後,其他理想方向才能好好談。但眼見這種一瞬即逝的狂熱,一如古往今來不斷追逐新聞然後事過境遷,恰好證明了,傳媒的生態,是如此的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