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悲哀名為生作香港人。
這是個畸形的社會。無窮無盡的競爭不斷往生命的起點推前。要有錢途,就得在名牌大學讀GBUS,讀醫,讀法律,或者讀工程等專業,而要入讀名牌大學,就要在公開試中考取好成績;而要考取好成績,就要瘋狂地晝夜攻書,在書堆裡忘我地苦讀。不是說Band 3雞校出身就沒有鯉躍龍門的機會,而是在學習氛圍較佳的名校裡,學生有較大的機會成功, that’s it , right?但如是者,競爭不斷地推前至小學、幼稚園、乃至受精的一瞬,一日千里,和祖國的經濟發濟並駕齊驅;另一邊廂,一代又一代青年在相互傾軋裡失去靈魂,甚至失去生命。
有些人對商科、專科有興趣,那固然很好,因為他們可以順勢踏上一般的打工仔之路。但人生而不同,有些人就是不愛商科專科,只愛文史哲、社會科學抑或科學範疇的學問。可是很抱歉,香港容不下這種人。
讀中文?讀歷史?你以為讀完專科再讀一年PGDE就可以簡單直接地當上老師嗎?很抱歉——你要跟數千人爭奪數百個學位;即使畢業了,你也未必能找到教席,甚至連作一個只得12k薪金的TA也輪不到你;即使你找到教席,它也很有可能只是一年制合約席,要是一年後學校不再續約,你就前途堪虞。
讀社會科學,例如政治學、社會學之類的學科或許較貼近社會,可以培養出較闊的視野,比文科的出路好一點吧?請不要有這種漂亮的幻想。讀政治學就可以當特首,當議員?僧多粥少,那有這麼容易?進政府當政務官、行政主任?抱歉——這只關乎你的語文和應對能力,未必要讀政治才能投身政界。讀政治也可以投身商界對吧?可是老闆為何要請一個語文能力不及翻譯系、英文系,又沒有商科背景的學生?有人讀政治後考進政府,也有更多人淪為政黨的奴隸、薄餅店的員工。
讀科學:Science「晒銀時」的處境也同樣悲慘。在學時讀的知識甚為艱深,註定要讀個焦頭爛額,可是畢業後可以有什麼出路呢?一如文科生、社科生,science學生若沒有與金融相關的知識,是難以進入商界的。此外,當上教師的機會也微乎其微——舊有專教科學的常額教師不走,新人也如何入職?當commercial lab的職員,有上班,無下班,也不見得是一條活路。
好吧,也許很多人也會以為讀BBA就前途一片光明;但事實上很多BBA fresh grad 找到的也不過是跑數sales或保險經紀之類不需商科專業的工作,能進入享負盛名的ibank者寥寥可數,大部分人的前途不見得很光明:夠糊口,但絕不足以向上流動。
在這產業嚴重向金融業傾斜的城市,非專科畢業的大學生往往只能糊口,卻沒有發揮才能的空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社會嗎?就算硬著頭皮讀完專科,也同樣要面對「有收工冇放工」的命運。每日上班工作睡覺上班工作睡覺上班工作睡覺——這是生存而非生活。
偶有閒暇看看新聞,頭條也是千篇一律的香港淪亡史寫實。七警暗角、雨革失敗、大白象工程、特首涉貪、雙非湧港、一帶一路、政治檢控、本土派被封殺——香港不斷被赤化被玩弄,圍城內的人卻無力回天。看完新聞呢?又繼續為財閥打工,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以前我地咪又係要涯!宜家既後生仔咁唔涯得既?」「黃仁龍咪又係公屋仔出身?」這類說話比髒話更不堪入耳。沒錯,在從前,年輕人只要努力上進,就總會有出頭天;但時代已經變了,獅子山下的奇蹟已不復再。權貴可以利用手上的資本不斷炒賣,不斷獲利;低下階層終日勞碌,卻只能用勞力保著既有。
「咁唔鍾意咪走囉!」哪有錢你老母!
這就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