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Lorraine
1
有一種FBpost是感冒、腸胃炎云云的小病,都流行拍張照打卡求安慰,大家會叮囑多休息,去看醫生云云。然而,倘若有人在FB說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天天講述自己面對的壓力和內心的痛苦,情況就會變成,大家都叫你「堅強一點,想開一點就會好」,起初大家會安慰,(好一點的也許也會叫你去看心理醫生),但久而久之大家會自動忽視,認為都是這個人不堅強,想不開等等,只懂得自怨自艾。
謝泥馬聽過許多誤解的話,出自最親近的人口中,或不熟悉的人口中,「你太脆弱」、「不夠堅強」、「為甚麼我捱得過,你捱唔過」就像自己患了一個不該得,不存在/存在於自己幻想的病。這些還算是三級傷害的話,母親曾對我說過,「不要讓別人知道妳有精神病」,這句話至今仍讓我覺得恐慌,身上像有一個無法抹走的污點,令她蒙羞。每次見工,在有沒有精神病的紀錄都生怕填了「有」,因而丟掉工作。社會上種種對精神病的刻板印象,都讓患者不敢向別人求助,得不到適當的治療。
許多有抑鬱症的人都不敢求醫,覺得自己得病是一種羞恥,甚至是不見得光的事情。對待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大家仍停留在病者用自己的意志力就可以克服,那些瘋狂的念頭不去想就會慢慢消失,看醫生沒有用的。這些都無異感冒了,不吃藥單靠自身免疫力就能自癒的說法。不要向別人展示自己的脆弱,彷彿「脆弱」是見不得人的禁忌。傾向的人在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前,很多都曾向身邊的人求助,只是我們都誤解,甚至低估了它能帶來的影響。謝泥馬想說這個病是會致死的。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抑鬱症患者約有1億2100萬人,卻少於25%的人得到有效的治療。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發病率僅次於心臟病。抑鬱症遠遠不止不開心那麼簡單,一再說抑鬱症、燥鬱症等等情緒病需要被正視,正是因為它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但若即時求醫,它的影響並不是不可扭轉。約60-80%的患者可以藉抗抑鬱藥和心理治療獲得醫治而痊癒。那為甚麼不能在初現端倪時,便尋求專家的治療,而是恨錯難返呢?
一個精神健康的人,並不是我們理解開心就足夠。打個比方, FB總有很多人天天都POST開心的照片,好像每一秒都是開開心心,生活中沒有任何負面情緒。但如果一個人現實生活也永遠都是這樣,那他一定是神經病(但是沒告訴你),要麼就是已經看透世事的高人(但肯定不是你身邊那個好朋友)。精神健康其實是一個心理平衡的狀態,一個健康的人是能體驗到不同的情緒,積極的、消極的,不可能單單只有正面的情緒。在精神健康的狀態下,人有能力調整生活中的壓力,擁有創造力,能夠享受生活,能客觀評價自己,對未來有期盼,能妥善照顧自己起居,回應他人的情感需要等等。
2
抑鬱就像是一顆隨時都會爆炸的定時炸彈,你不知道為甚麼偏偏是自己,也不知道甚麼時候就在你的生活炸開了一個大黑洞。要知道抑鬱沒有找上謝泥馬之前,在別人看來,是一個開朗積極的孩子。從不向旁人抱怨,分手也不哭,任何事都是自己一個人來,頂多是有點多愁善感的人,情感比較豐富。那麼為甚麼會是我得了這樣被冠以是「軟弱」、「裝可憐」的病。的確生活在香港,壓力你有我都有。但謝泥馬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的外來壓力只是壓死駱駝的一根稻草而已,只是引起發病的表因,而不是大家以為的主因。要知道你不是比較堅強,你只是剛好還沒得抑鬱症。患上抑鬱症的原因錯綜複雜,甚至連心理權威都無法確實發病的原因。
要了解甚麼是抑鬱症,首先要承認它確實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心理疾病。並不是大家認為僅僅是情緒「不開心」,也不是一般人說的「睇開啲啦」、「唔好諗咁多」、「堅強啲」就會好起來的中二病。醫學上,超過兩個星期有以下的症狀,已可被診斷為抑鬱症。(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不妥請及早向醫生咨詢)
抑鬱症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分別是「情緒」、「行為」、「思想」、「身體」四大部分。
情緒方面
覺得心情沮喪、悲傷、和憂傷
感到無名的絕望、無助
情緒敏感容易受刺激,顯得焦慮、煩躁、易怒、易哭
身體方面
進食過量/沒有胃口,體重莫名增加/下降,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失眠/睡得過多;經常感到疲勞、軟弱無力,反應變得遲緩。
難以集中注意力、專注力低、容易忘記事情;
免疫力下降
不因任何疾病引起的莫名痛症如頭痛、背痛、胃痛等長期痛症
行為方面
對任何事失去興趣,不願參與以前喜愛的活動,喜歡離群獨處
選擇困難,無法應付一些以往能夠處理的事情,
包括日常起居:刷牙、洗澡都變得難以持續
失去性慾
思想方面
很小的事都會感到內疚,自我評價低,過份自我否定,自尊心低
感覺和任何人或事有一道無形的牆,變得麻木,無法感受
沒辦法由衷地開心起來,心情會持續低落,遇事悲觀
經常有死亡或自殺的想法閃過
嚴重的抑鬱病者每天分分秒秒都會出現死亡念頭揮之不去
嚴重的會出現幻覺,幻聽甚至引發其他精神疾病
3
我們身處的時代不容許脆弱,不容許人有憂鬱情緒,不容許任何負面的情緒宣諸於口。對於情緒的示弱,很多人毫不留情。可能亦是因大家對於負面情緒並沒有一個健全的認知,不知應該如何應對,所以拒絕、否定是最好的辦法。很喜歡《飛越瘋人院》中一句話,「You just don’t want to learn anything. You just don’t want to listen to anybody.」電影裏的都是精神病患,但電影看到最後,你漸漸生出疑問,誰是正常人,誰才是不正常的人?至少我們可以放下內心的看法,不要害怕,厭惡,嘗試聆聽一下他們想說的話。
書寫抑鬱症就像挖開自己的傷口,寫完內心常常會覺得不舒服,甚至會做噩夢。想過很多次放棄,就把這段經歷封存,封口不談,不踫,就不用再去觸動,不必冒病發的險。可內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寫出來,為了仍被痛苦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朋友,用文字替這一個生活在邊緣的群體說出他們無法訴說的苦。恐懼來自無知,了解抑鬱症及不同的精神科疾病是怎麼一回事,才能真正做到尊重疾病本身,尊重病者,這樣才能讓這些失去光芒的生命重新塗上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