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林冠華君死訊,既驚且怒。
所驚者,林君只是一介高中學生,本應是周旋於學生妹之間,卻要周旋於兩黨之間。
所怒者,只見台灣朝野兩派,毫不收斂。林君屍骨未寒,便已成為藍綠互相攻訐之利器。
台灣是民主體制,但不代表民主體制下便沒有政爭。進得了這圈子,自然要面對這些爭鬥。爭鬥並非壞事,兩黨甚至多黨競逐,自能起互相監察、互為監督之效。故英國有「影子內閣」之制,責任是極陳執政黨施政之漏弊,目的旨在可取而代之。此制度無疑是鼓勵政爭,卻令執政之人能恪盡其職,不致失政或是濫權。爭,亦係君子之爭,所爭者亦是國計民生;而爭,也是圈內的人在爭。
台灣卻不然。藍綠之爭,說實話,沒有誰比誰高尚。一邊,的確有獨裁黑金之劣跡,而另一邊卻是族群撕裂的凶手。身為政界中人,所想的不是如何令國家社會更好,只是在想如何將權位袋袋平安。提不出實質的政策方向,便挑動族群問題,大興民族主義──而我們也知道,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民族主義之禍。
香港輿論,往往將台灣藍綠之爭代入香港的建制民主之爭,或是代入親共反共之爭,將民進黨看成「民主派」、「反共派」、「本土派」。但,香港人似乎忘了,陳水扁是民選總統之餘,馬英九也是。即使國民黨以往如何霸道,今天仍要面對全民選票的洗煉;即使民進黨過去爭取民主如何得力,今天也是要面對全民選票的洗煉。可是,台灣這兩黨,尤其是民進黨這一邊,吸收選民的利器不是其政策方向,而是爆醜抹黑、發動群眾、挑動不和、唱綠打藍。說到這裡我都以為民進黨是共產黨。
有論者認為,國民黨根本沒法「發動群眾」,不然藍營那邊也會有如林君因捲入政爭而輕生者。我且不論到底林君是否因政爭而死,但首先我們要知道,國民黨自從清黨以後,已經難以「發動群眾」。國民黨自從蔣介石乾綱獨斷以來,一直維持一種自上而下的結構,雖然他們在中國建立黨國體制,但其對基層的滲透一直都十分弱。草創期的成功,基本上是共產黨人的功力所致。
再者,在國民黨高層的人,多出身於老派世家大族,並非如共產黨般的泥腿階級鬥爭家。精英思維之下,他們一不屑「發動群眾」,二不會「發動群眾」,真的發動得起來的,本就是青幫洪門,人在江湖者。利用「群眾」作為政治手段,一向都是共產黨的招式,現在可說加上一個民進黨吧。
共產黨/民進黨「發動群眾」,將「群眾」捲入政治中本非壞事。有云「政治總會找上你」,作為公民是很有責任去參與政治,作為高中生也很應該對政治了解一二,以備日後作為公民去參與國家事務。但將「群眾」捲入政圈之中就是問題了。過去,毛澤東為了個人的權位,將整整一代人的學生捲入政圈之中,導致十年文革,禮崩樂壞、人才凋零。當年的紅衛兵如今不少都身壯力健,文革之惡至今仍未退,所害苦的,不但是社會,更是他們自身。
今時,民進黨發動學生捲入藍綠政圈之中,結果會是怎樣?現下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又闖進立法會了。
林君之死,家長發言謂與課綱一事無關,但在這數日裡,林君必然要承受無比的壓力:來自藍營的攻擊,也有來自綠營的推擠。夾在此中,苦楚難以想象。這政圈的苦杯根本就不應該由一介高中生去承受,林君絕對有資格去說一句:「若是可以,求你不要讓我喝這苦杯!」
但他喝下去,然後死了。
我不說「政治退出校園」,我希望的是「政圈惡鬥退出校園」。這種中老年人的玩意,就由中老年人自己去玩吧。
在此,謹悼林冠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