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Monique Broekhuisen)
聽說很多二十到尾,三十以上的港女都喜歡看葉朗程,以及王迪詩。最近有網友在討論/討伐王迪詩一篇文,講男人搵錢少過女人,畢竟諸事不順,如果你是佐治古尼,好看或者有成就,搵錢少點也是沒甚麼問題的。
我不是不知道為甚麼葉朗程或者王迪詩的文章會受歡迎。但我是個保守的人,總覺得做人寫字不用像水立方那樣奇形怪狀,要全世界都看得到才好。一個月要搵幾多錢,在愛情的世界好閒;總要提著自己穿甚麼等級的衫褲鞋襪、自己平時出入的是甚麼等級的地方、自己是甚麼等級的人,才能寫出一篇文章,好像強國人要把錢掛在身上成名牌,別人看得辛苦,但也許當事人是享受的。
自述如何享受人生,是很自信才寫得出來。有時我們看著中國大媽的衣著和言行舉止,也想她們身上多塊布,橫生的賤肉可以遮多點。但是在大媽的世界,由大媽做主,旁人只有側目的份。
香港是一個經濟發達,但思想落後的地方。女人放不久,很不安,不是自卑,就是發癲。她們一時在傳媒大談伴侶要有甚麼條件,一時又跟你說,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只限中環白領女性),得好好「寵愛自己」,也開始認為,既然香港沒有「優質」男人,北上尋找「高品位」男人,都無可厚非。但最終,要嫁人的想法,還是如影隨形;農業社會那不能「下嫁」,至少要門當戶對的思想,不是你讀貴族學校出身,就戒得掉。
香港諸女看著葉朗程或者王迪詩的文章,是心馳神往的。因為他們直接、自信、浮誇、富侵略性,這恰恰是她們在日常做不到的。這投射出來的公子哥兒或者烈女形象,是安慰人心的。浮誇總比沒人留意好。就像越老的女人,越不怕穿得少;衫領下跌的輻度,跟她擇偶遇到的困難可能成正比。越接近嫁不出的心理懸崖,東西就越要攤出來。
但我始終覺得,如果有餘地,做人的確要留點給自己,不能顯得太刻意,否則就顯得焦燥,終日像個急於拋售的樣子,更難做到那些女人說的「享受人生」。等於你不用像梁文道那樣不停告訴別人,自己最近看甚麼書,你不用這樣才能顯出自己是一個「知識份子」。陶潛也喜歡讀書,不過是「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裡這刻有些得著,不久就忘掉,不成窐礙;那些老女人今天四處說,自己不愁寂寞、有多少錢、要求男朋友有甚麼甚麼條件,到有天「緣份」一到,又沒所謂的了。
揚眉女子傲視朋濟,錢好多,只是性格和品味,還是百份百的港產,最大也不過是一個中環,放假的時候會去New York、London、Paris,她們好想不尋常,只是這樣的不尋常,在香港太多,到頭來還是另一種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