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via cc Flickr user PROJohnPickenPhoto)
「如果 一手鋸開枯樹 木不會發現痛
不過 日日澆水的我 覺得被挖空」 - 木紋
般咸道的樹一晚之間被砍掉,沒有任何通知。很多人都表示為樹木感到惋惜,但其實靜下來會想到,一棵樹已然倒下,其他大概也離死亡不遠了。我們心中都知道樹木病了,但總是裝作不知,在最壞的一刻來臨時,還表現得完全沒有想過事情會到了如斯地步,大概是人類的自我防御機制-最壞一刻來到之前,不去想。
如果我們一早正視問題,為病樹滅蟲醫治,又會如何?樹木如此,愛情如此。分手的時候,我們都可能會舊事重提,在某年某月某一的一場爭吵誰也沒有獲得勝利,因為翌日我們就當爭吵從沒有發生。那根刺沒有拔出,反而往心中埋藏,在日後反噬一口。
在分手的半年之前,我和她的話題愈來愈少。Whatsapp的出現,加快了大家溝通的速度,但同時也增加了廢話出現的機率,無他,一天流流長,如何可以廿四小時也能有源源不絕的話題。
爭吵也愈來愈多:她一直也不喜歡我的某一個女同學,但那一年正巧我和那女同學同一時段上課,這就成了爭吵的理由。為何在線上也沒有立刻回覆短訊,又成了爭吵的理由。當立即回覆再也不是浪漫的元素而是責任,就像旅行本是為了放鬆,但為了到無盡的景點打卡而身心累透,只會把美事變成壞事。
建立一段感情可能要幾年的時間,但催毀它只需一刻。漸漸的,短訊的內容愈來愈沒有營養-「剛吃了飯。」「好味嗎?」「挺好。」。一棵樹木沒有營養也會倒下,感情亦然。我們也是平凡人,葉落才知秋。在樹木倒下的一刻才知樹木病了,在分手的一刻,才知半年來做的事也很沒營養,我們會這樣告訴自己。真相是也許我們不是後知後覺,而是不敢知不敢覺,誰也不願開口正視問題,正至一方忍無可忍的一刻。
寫這篇文章寫到這一句的時候,開了YouTube讓它自動播放歌曲,正巧播到了「陪我講 陪我講出我們最後何以生疏」。曾經,我也不明白為甚麼會由無所不談變到相對無言。人大了,回首才發現原來是因為我們總是喜歡把事情到達最糟的一刻才面對,其餘時間總是放在心中。沒有話題,因為心中長滿了刺。我不敢告訴她上學的情況,因為她便會想起那個跟我毫無關係的女生而不開心。但我們從來沒有正視心中這根刺。話題變得愈來愈少,路也變得愈來愈窄,再也容不下兩個人並肩而行。
「分開簡單 抹去往事極難」
在一起和分開其實極相似,只需三個字。開始的三個字,以為自己已經擁有了全世界,結束的三個字,卻可以有不同的感覺。很多時候鬆了一口氣,因為大家心中有個譜,知道這一刻終會來臨。但真正來臨的一刻卻裝作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哭得死去活來。
斬樹之後,我們都在傷心的悼念; 分手的時候,我們都在傷心的懷念,但我們沒有想到,如果及早正視問題,結果可能會不盡相同。
剛剛看見了前度再次投入愛海的相片。有很多個晚上,我都想偷偷的unfollow她,但抹去往事的確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