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間小店,都總會有一個故事。老伯已經八十多歲了,幼年的我與他早而認識。他自十八歲就已經開始幫父母在上環經營大排檔生意。一早就做了六十載了,勞碌一生,但過得無悔,現在的他雖然而滿頭白髮,枯木逢春 ,但周不時每天五時,便一早回到店子內,準備為食客泡製沖出超過二百支的樽裝奶茶,工作的時間更有時只有他一位伙記,但他總是老伯為人樂觀,積極進度,待人如賓,實是令我非常感動!
記得三年前,他昔日向我提過,自己也老了,可惜很少人願接這類生意,只唯有堅持一日得一日,為的就是盡力保留港式的懷舊歲月…………可是,三年後的今日再次到訪,他因為腳部開始有點疼,只能交給下一代接捧。
瑞記咖啡,有人言:「本來一個只有街坊才認識的茶檔。但是卻因為親力親為,漸漸得到不少人青唻。」
這是因為堅持。
每一次來到端記,西多士,樽裝奶茶,可以説是必點的,因為樽裝奶茶這是這裏的招牌特色,也是一種店中給予人的精神靈魂,茶味是我喝過最濃的。一樽一樽裝成。奶味與茶味互相揮影更永遠不會掩蓋對方,招牌西多,並是這裏的招牌菜, 並不如街外的炸的方式,而是一塊又一塊地煎,沾上蛋醬,淋上煉奶,蛋香撲鼻,鬆軟鬆軟。不油不膩,儘管肚子很飽,也會上癮一塊一塊吃下。店子內的牌上的餐牌,主要來自現在香港甚少見到的以花碼標價,直直橫橫交叉,牆上更貼上了孫兒的相片,十分溫馨。
因而現在的任何時間,總會吸引不少年青男女,上班一族,遊客的專來。
有時候回想自己,我説不上是一個老餅,我只是一個青少年,但我卻看著一間又一間老品牌正被拆殺,卻萬般心酸壓在心頭。我沒有經歷過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但老的店鋪,一磚一瓦陪伴不少獅子山下的人成長,現在的都市人感覺應該有點遣忘,忘記了成長故事,在急速城巿底下,快餐即食文化更成了主導。
我很喜歡「吹水」,無話不談,一説就可以在茶餐廳下長篇大論説足六粒鐘,只要願意與我傾談,每每我也奉陪到底。坐著老人家打理的店,大多可以吹著風扇,細聽雀聲,淨飲紅豆冰,吃著香炸西多士,不停可以與友人訴心聲,不少伙記也是我吹水對象,不拒我這個如淨坐的懶閒人士,但快餐店卻給不了這種感覺了。
香港餘下的老冰室不多了,十隻手指也數不上,慶幸每一間老冰室也歡迎我這個「無聊人」,更讓我由早餐訴心聲至關上大閘!
我更喜歡一杯以人情沖出的絲襪奶茶 !
「老品牌」,近日已經縮影,留下來的不是已經清柝,就是因為年老做不了,慶幸瑞記漸漸也開始上了一條軌道,儘管新的伙記,味道依舊。
那牛仔褲加上白恤衫, 沒有任何一條煲呔, 恤衫的口袋滿是藍色原子筆的墨痕,這就是香港七八九十的光輝歲月。有的扒房上的老伙記更可以一手拿著五碗熱湯,吹著口哨, 彷彿一切就是停留在那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