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先有香港人,再有世界之中嘅香港人

$
0
0

廣東話 口供 蘋果

 

是咁的。

話說琴日有人貼咗張相出黎,話係差佬嘅口供紙。之後好多網民──嗯,同我一樣係無名無姓嘅小網民──喺下面口誅筆伐,大肆恥笑話班差佬唔識字,連「語體文」都唔識。但其實,口供紙為求準確,係一定要原字筆錄嘅。喺某些重要會議文件,其實做法亦係一樣,例如立法會嘅逐字紀錄文稿。

因此,話香港人文化上嘅觀念奇奇怪怪,或者直接少少,無乜文化,其實係一個殘忍事實黎。香港人有好多刻板印象,例如覺得語體文就正統啲,英文就叻啲,讀 LLB 先係揀得過嘅男仔(面書,林婷欣:2015),搵唔到錢嘅才華就唔係才華(面談,女同事:2006)等。原因某程度上係因為香港一直都係一個越「異化」越搵到食嘅城市,你越無「燦除」就越吃得開。

正因為七八十年代以降係一種咁嘅氣候,當年嘅「民主回歸共產黨統治」先咁有市場,因為大家係無一種「香港人」身份,或者準確啲講,係呢種身份被撲殺。見諸嘅係,1984 年戴卓爾夫人喺北京仆街(叙述事實)後,香港人對「大陸收返香港」第一個反應都係「仆街喇」,都莫講話八九屠城後嘅反應喇。

 

無論如何,呢個「香港人身份」嘅逃避同缺失,伴隨住移民潮同九七前嘅股樓皆升,被香港人淡忘,一直到近年先重新拎出黎,因此就有一班唔知有咩根可尋嘅人急於要建立自己嘅身份,而同時世界亦轉向要求全球一體化,全球競爭加劇嘅年代。

困局因此係,你要同時建立自己身份,又要保持適當嘅開放性。其他國家好少遇到呢個問題,因為大部份喺立國時都有一定嘅文化價值同基礎作為國家精神嘅基石、共同體。而呢個基石本身往往係獨特而「排外」嘅,但喺競爭嘅層面上唔影響呢個基石同其他基石(其他文化)交流以至互相影響。

固此,當燦民,一種喺被割裂,被蒙蔽中長大嘅遺民建立身份時,就會被人嘲笑「閱讀口味太本土」,言下之意就係,你哋關心嘅閱讀內容,影響範圍只限身邊所及嘅「近事近人」,而無一種放諸四海皆能理解共通嘅「大地球情懷」。但舉個例,如果以大陸嘅「抗日神劇」作為題材去嘲笑、研究,「抗日神劇」呢個集合箝制言論自由、煽動民族仇恨、封鎖自由資訊及討論等元素嘅獨特怪胎,其實正正符合上述「太本土」嘅定義,只係一個喺特定時空下產生嘅特定產物,又何來一種「普世適用」嘅視角呢?其實講到尾咪又係一種後設嘅反對,以「大陸本土」去掩蓋「香港本土」,借嘅偏偏係「共通大和」之名。

 

我對於討論乜嘢題目係無特定偏好,假如有人向我哋介紹某南美叢林嘅神秘部落生活習慣,我係十分歡迎,因為正正可以借今日資訊流通之發達,去了解、拉近地球上不同文化嘅距離。喺了解地球村事物時,不論係北歐嘅社會,以至南美世界盡頭發生嘅事,一概都可以成為我哋參考、思考、討論嘅對象。

然而!假設我哋正在元朗某一個燒烤樂園好開心地燒緊「燦式燒烤」:即係會透炭爐,人人都自己用燒烤叉燒嘢食,戴住膠手套去叉醃好嘅食物以至棉花糖,而忽然有人走黎指我哋呢種「燦式燒烤」「太本土」,然後話要燒就應該燒北歐三文魚,燒嘅形式應該係得一個人負責燒其餘人負責食,諸如此類,然後話你呢種燒烤形式太狹獈,我相信唔係一種健康嘅文化交流。反而任由兩種形式同時發展,互相借鑑,先係文化之間應有嘅交流方式。

簡言之,就係並行不悖之嘛。先存己身,再借他人,則隱然有天行健之道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