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2015亞洲電影節推介電影《十年》觀賞後感

$
0
0

【2015亞洲電影節推介電影】《十年》電影官方預告片 Ten Years Offical Trailer【11月20日放映消息更新】《十年》再加場!!12月5日(Sat)7:30pm (百老匯電影中心)12月6日(Sun)2:00pm (百老匯電影中心)12月12日(Sat)3:20pm (百老匯電影中心)12月13日(Sun)3:20pm (百老匯電影中心)網上購票:http://www.cinema.com.hk/tc/movie/details/8633==================================================【2015亞洲電影節推介電影】《十年》電影官方預告片 Ten Years Offical Trailer(請按影片右下角「HD」,以高清播放。)本屆香港亞洲電影節「中場推介」電影《十年》(103分鐘,粵語劇情片,中英字幕),由5段短篇故事組合而成,是對香港的預言,也是寓言。5位香港年青導演以電影向觀眾提問,關乎我城最核心的問題:十年後,香港會出現自焚者嗎?(《自焚者》導演:周冠威)廣東話日漸衰微,怎樣影響市民生活?(《方言》導演:歐文傑)我們會面對從哪兒來的恐怖襲擊?(《浮瓜》導演:郭臻)當保育意識走到盡頭,我們還能保護什麼?(《冬蟬》導演:黃飛鵬)我們的下一代,要學的是什麼? (《本地蛋》導演:伍嘉良)《十年》於今屆亞洲電影節放映優先場:11月15日(日) 3:45pm (百老匯電影中心 BC) (設映後座談5:30pm)11月16日(一) 7:20pm (百老匯戲院 – The ONE) (設映後Q&A)11月16日(一) 9:50pm (百老匯戲院 – The ONE) (設映後Q&A)《十年》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hktenyears

Posted by 十年 Ten Years on Friday, November 6, 2015

 

(講明先:呢篇唔係影評,係個人反思。)

 

講起「十年」,可能好多人腦裡第一時間會響起「♪♫這十年來做過的事~能令你無悔驕傲嗎~♬♪」又或者有啲人會諗起「♪♫很感激~喜歡我十年仍不休~♬♪」你呢?你會諗起啲咩?

十年,往往係人拎嚟量度年月變化嘅指標。每一個十年,都好似一個唔同嘅階段,而我哋對每一個階段嘅自己都有一份期盼。每一個十年過去,我哋都會回望嗰十年,為自己做一個小結,同時又展望未來十年,鼓勵自己好好把握。錯過嘅,唔好再錯失;渴求嘅,努力爭取。

同樣以「十年」為題嘅創作,仲有2015亞洲電影節推介電影《十年 Ten Years》。香港獨立電影嚟講,trailer 一出就喺Facebook得到3,000個share,連製作團隊都話始料不及。啱啱呢個星期日同星期一放咗三場優先場,三場全部爆滿,我都差啲買唔到飛。

公映詳情未知。暫時除咗知道11.28嘅突破山城節會播之外(山城節full咗喇不過),聽聞Clockenflap都有得睇,不過詳情都係未知。獨立電影本身要搵場地都唔容易,仲要有敏感題材,令人有一種「今日播完都唔知聽日事」嘅感覺,所以有興趣就要密切留意佢哋fanpage喇。(打粒星set做「see first」啦~今日據聞出咗12月初嘅加場資訊,有兩場又係極速賣晒…而家又加咗12月中兩場呀~)

《十年》由五條短片組合而成,五位導演嘗試呈現香港未來十年會發生嘅事。或者係受近年社會上發上嘅事影響,呢五個故事既似預言,卻又似曾相識——可能係同朋友言談間討論、想像過;亦可能我哋見到其他地方發生過嘅事,恐懼會喺香港重演。

五個故事係各自編導,暗中卻有少許互動。五位導演、五個問題,帶我哋思考一個香港、一個未來。

 

* * * 以下含大量劇透,慎入呀下,怕劇透就搶咗飛睇完戲先返嚟 * * *

 

首先大家要認清,我哋本來就活喺荒誕之中

第一條片《浮瓜》只係講緊2020年,未講到去十年後。片中區議員繼續用蛇齋餅糉做地區工作,大媽跳廣場舞跳到上社區節慶活動舞台,政黨繼續相爭、同高官勾結討好西環,所謂「黑白兩道」其實咪又係同道兄弟…呢啲事我哋可謂見怪不怪,會日益嚴重亦係意料中事。

「將來,我們會面對從哪兒來的恐怖襲擊?」——《浮瓜》(導演:郭臻)

《浮瓜》帶出嘅,係將來好多嘢可能只係一個局。政府唔可信,政黨唔可取,佢哋攜手遮天,自製騷亂,為求令市民覺得香港好亂,然後順勢通過國安法。(拿老實講,片中話嗰場小騷動係「恐怖襲擊」,誇咗少少,近日有睇新聞都會感到個差別有幾大,不必我多講。)

世事從來難分真假,人面素來何其險詐。呢啲勢力喺背後搞咁多小動作、大龍鳳,傳媒自由又受到干預。新聞報道嘅內容仲有啲咩可信、咩唔可信,我哋係咪仲分辨到?到底我哋仲係好清醒咁睇緊戲,抑或自己都成為鬧劇中嘅一員?

導演郭臻喺映後分享,話佢唔覺得片中嗰兩位黑社會嘍囉可憐,因為佢哋選擇咗為眼前小利而出賣香港人長遠安全。其實今日嘅香港都係一樣——幾多人為咗一千幾百埋沒良心,揮拳舉刀面不改容?影片中嘅嘍囉長毛覺得自己只求打份長工,亦冇諗過會落得如斯下場。然而多行不義必自斃,你以為直接或間接聽命於黨就可以發達,安逸咁過埋人生下半場?喺你默默幫呢啲惡勢力剝奪港人權利同生存空間時,你同時都係助長緊呢啲惡勢力坐大,繼續為所欲為,摧毀香港人嘅未來。

片中嘅結果對我嚟講並唔震撼,因為我好清楚,我哋嘅社會就係咁荒謬,我哋本來就活喺荒誕之中,問題係我哋仲能唔能夠撥亂反正。

 

迷失咗,就要捉實同伴一齊行返出嚟

第二條片《冬蟬》用咗個比較抽象嘅手法去帶出近年嘅熱門議題:保育。故事講述喺城市急劇發展嘅時代,一對青年男女由朋友家園被拆開始,不斷收集同製作標本,企圖保留已消逝嘅社會面貌。日復日重複咁樣嘅「保育」工作,男主角開始迷失,覺得自己做嘅嘢開始偏離自己原來嘅信念。

「當保育意識走到盡頭,我們還能保護什麼?」——《冬蟬》(導演:黃飛鵬)

常言道「失去方知重要」。囍帖街、衙前圍村、皇后碼頭、菜園村等等,已經返唔到轉頭。近年其他保育議題,例如新界東北,縱然曾經爭取過,到最後仍然因為種種原因阻止唔到議會內嘅荒誕表決。累積落嚟嘅無力感讓人產生一種感覺,以為點都冇辦法阻止悲劇發生,唯有喺事後好好哀悼,就當盡咗本份。香港人對於街坊舖、老字號結業,好多時亦係喺最後幾日一窩蜂去幫襯、影相、打卡、大嘆可惜,而唔記得自己以往不斷幫襯地產商,正正係助長大財團壟斷市場,導致細舖執笠嘅原因。當社會上我哋認為美好嘅事物猶存時,我哋係咪視若無睹,冇去珍惜同保存,甚至唔覺唔覺成為殺死佢哋嘅幫兇?錯失了,方知重要;扼殺了,才覺愧疚?呢種循環仲要重複幾多次?

男主角迷失之際,做咗個決定。佢認為佢守住咗自己嘅信念,但就剩低女主角一個人去面對所有迷惘。最可怕嘅其實唔係女主角所要承受嘅孤獨,而係喺同伴離開之後,佢愈發唔知道應該行去咩方向,唔知道應該點樣走落去。

諗起朋友勉勵過我嘅一番說話:「唔好諗住啲嘢都有其他人做,就可以功成身退。因為剩低落嚟嘅人,可能未掌握到成件事嘅脈絡,可能因為冇人帶住而頓失方向…如果你曾經參與過,盡可能守到最後啦,唔好輕易放棄。」唔係話件事必須要有邊個先能成事,但最好唔好掉低你嘅戰友獨自承受,搵唔到出口。迷失咗,更加要捉實同伴,一齊行返出嚟。

 

今日選擇唔捍衛自己嘅嘢,第日就真係冇得揀

《方言》係五片中相對唔沉重嘅一條片,排喺中間剛好俾人唞下氣。故事講到將來政府將普通話定為香港官方語言,連的士都要分「普的」同「非普的」。唔能夠通過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嘅的士司機就係「非普司機」,有好多限制區域唔去得,好多生意都唔接得。除咗生意受影響,片中非普司機見證香港乘客因為唔識講普通話而截唔到的士,或者俾老細炒魷魚,感同身受。到個仔開口嗌「bàba」而唔再係嗌「lou5 dau6(老竇)」時,連阿仔嘅呢句呼喚都變得好陌生,彷彿同阿仔距離愈嚟愈遠。

「廣東話日漸衰微,怎樣影響小市民的生活?」——《方言》(導演:歐文傑)

呢個故事唔會俾到觀眾震撼嘅感覺,但其實最埋身,感覺亦最真實。喺生活中我哋已經經常聽到普通話——街上嘅旅客、舖頭裡嘅阿姐,甚至連學校嘅老師同同學,都係講普通話嘅,政府仲好努力想推行「普教中」,不停向人灌輸「識普通話先能學好中文、傾好生意、面向世界」諸如此類嘅意識。問題唔係在於學習普通話呢啲外語,而係我哋學識之後,日常運用語言嘅選擇係點。好多人好似片中非普司機個老婆咁,覺得要成功就要識講普通話,連對個仔都講普通話。我想補充多句:你要做叻人嘅話,就無論粵英普都要運用自如,而唔係一味拋普通話同英文之後話自己「廣東話麻麻地」。捍衛廣東話,唔係叫你放棄晒所有外語,反而係學好母語同呢啲外語,然後你就有得揀——喺自己屋企,就講自己熟悉嘅語言。

又諗起最近聽朋友分享,喺Manchester一個叫Curry Mile嘅地方新開咗間書店。由於Curry Mile有好多中東同南亞族群聚居,書店自然都會入好多唔同語言嘅書。有一日,一個庫爾德人入咗書店,見到架上居然有用庫爾德語寫成嘅書,當場喊咗出嚟——對於一個多年來屢遭壓迫嘅遊牧民族嚟講,當佢哋族群嘅語言喺唔同國家都被禁或限制使用嘅時候,連有人肯買賣同埋睇佢哋語言嘅書,都變得難得同安慰。

語言係族群身份嘅記號之一。學識其他共同語,冇錯係可以同多啲人溝通;但走得太極端,反而會同自己人溝通唔到,因為我哋已經失去咗共同文化同身份。倘若我哋唔再能夠講自己嘅語言,文化被溝淡、清洗,我哋仲係記得自己嘅身份、自己嘅根嗎?

 

唔好死,俾啲時間自己,養傷後捲土重來

《自焚者》係一套非常沉重嘅「(偽)紀錄片」,令我完全忍唔到喊,腦裡不停浮現起台灣鄭南榕、林冠華嘅事跡,同好多藏獨彊獨新聞…近年關注台灣時政多咗,唔會唔識得係鄭南榕。但真係去到今年八月台灣反課綱,年僅20歲嘅林冠華燒炭身亡(普遍認為佢係以死明志擋課綱),我先至突然覺得呢啲事情係這麼遠、那麼近,真心覺得有一日可能都會喺我嘅同輩之中發生。

仍然記得林冠華嘅死為我同朋友帶嚟好大好大嘅震撼同衝擊。當時我哋不斷問:「一個年輕人要去到幾絕望,覺得冇其他辦法,至會選擇呢種抗爭形式?」當發現人死咗原來都未必會帶嚟預期嘅迴響同輿論時,又不禁問:「到底咁樣殉道,係咪值得?死咗係咪就會發出更大嘅聲音,引嚟更大嘅迴響?係咪真係可以成就到戰友走埋落去?」呢啲問題,喺睇《自焚者》時再次浮現…

「十年後,香港會出現自焚者嗎?」——《自焚者》(導演:周冠威)

片中嘅「作家」話「十年前嘅雨傘運動完全冇用」,直插我心坎——sad but true。睇到片中嗰一代大學生走到去咁樣嘅境況,未免覺得我哋呢一代太失敗…因為我成日都話,我冇力再去追究上一代有冇對我哋唔住,但我唔想我哋對下一代唔住…

片末,影返「自焚者」要靠一把遮輔助行路,而佢死嘅時候,遮骨都被燒溶。十年前曾經被用作保護自己、又被視為攻擊性武器、最後變成一個公民運動圖騰嘅雨遮,喺呢一刻再次成為「抗爭」嘅一部份。見到雨遮,我好敏感。我討厭人消費遮革,因為遮革於我極其疼痛。但或許,我哋經歷過遮革嘅呢一代人,縱然唔想回憶,都無法推翻遮革帶俾我哋嘅一切——包括傷痕,包括眼淚,包括堅強,包括戰意。

有前輩睇完套戲,話好心疼我哋呢一代竟然會諗埋自焚呢啲咁嘅方法,希望我哋唔好絕望到咁。我好想話俾佢知:「係,遮革就係令我哋咁失望,咁痛苦,咁睇唔到前景。呢一年我哋就係咁樣過,唔係你哋話放低就放低,咁輕易走得返出嚟…」但我唔希望抗爭路上嘅夥伴要行到呢一步,絕對唔可以。片中因為犯咗23條入獄、絕食而死嘅學生領袖歐陽,同嗰位自焚者死後,到底喚醒到幾多人?如片中女生Karen所講,共產黨根本唔會理你有幾多人自焚過,人命於佢如草芥;香港而家嘅政治氣候亦唔會令好多人為咁樣嘅犧牲感到可惜。所以我哋更加唔可以死住,絕對唔可以。

 

認清荒謬之後,係要抵抗,唔係無奈接受

最後一個故事《本地蛋》入面嘅森叔多年嚟都賣本地農場嘅蛋。香港最後一間活雞農場喺政府多番刁難下終於結業,森叔將來冇得再賣本地蛋。同時,香港嘅小學生都要參加「國安少年軍」,放學要接受「長官」指示巡查坊間店舖,睇下有冇違規字眼——「本地」兩個字就已經犯規。阿森睇住呢班少年軍盲目執行任務,擔心個仔明仔會同佢哋一樣「被愛國」。最後佢發現明仔不單止冇人云亦云,人叫就做,更加暗中幫緊其他舖頭喺呢個時勢掙扎求存。

「我們的下一代,要學的是什麼?」——《本地蛋》(導演:伍嘉良)

片段中有兩個比較深刻嘅位。第一個係當少年軍指出「本地」兩個字犯規時,森叔反問:「本地係乜嘢?」少年軍隊長秒答:「香港囉。」森叔再問:「咁我寫『香港蛋』得唔得?」少年軍隊長話可以。呢一個位令我感覺弔詭,對於年紀輕輕嘅少年軍,佢潛意識知道本地即香港、香港即本地,呢個地方其實就係佢土生土長嘅地方;但當佢執行任職時,又會分開「香港」同「本地」兩樣嘢——總之,客觀寫地名就可以,由自身出發強調係「本地」就唔得,因為當我哋識得將「香港」同「本地、local」畫等號時,我哋主觀嘅身份認同就表露無遺。少年軍隊長呢種「不認不認還須認,想認卻又唔敢認」嘅矛盾,可能好快就會出現喺我哋自己或者我哋嘅下一代身上。

另一個深刻嘅位係片末書店老闆同森叔講已經習慣晒咁樣嘅生活,森叔回應:「唔可以慣,唔應該慣架。就係因為我哋嗰幾代人『慣晒』,先搞到你哋今日要過呢啲生活。」我承認呢一句我真係好有共鳴。舊年年底,我就曾經寫過:「我唔知道『大人』呢個身份對大家黎講代表啲咩,但係我覺得做大嘅保護做細嘅係天經地義。年長嗰班人有冇辜負我地,我唔想再諗,呢個問題好複雜。就算有,我都冇閒情去埋怨。但我地係對細嗰班唔住。而我唔想我地幾十年後仲講緊對唔住。」

為咗自己同下一代嘅將來,千祈唔好習慣荒謬。

 

* * * * * *

 

五個故事之後,螢幕上有阿摩司嘅說話:「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最後最後,螢幕上嘅「為時已晚 Already too late」,漸變為「為時未晚 Not too late」。

有人話睇完《十年》好灰,好似睇唔見曙光咁。無可否認,《十年》所呈現嘅嘢非常沉重,但映後對談時,五位導演不約而同話其實佢哋仍然對香港嘅未來抱有希望。我用我嘅摩打手大概記低咗五位導演幾句關於「希望」嘅回應,容許我貼埋出嚟——

郭臻:「我覺得有啲嘢係應該要憤怒。如果見到個社會咁,你都可以唔憤怒嘅話,我先至覺得冇希望。」
黃飛鵬:「我坦承我放喺片中嘅未來嘅係絕望——如果我哋繼續咁樣咩都唔理,真係會出事,呢啲嘢會成真。坐低落嚟諗下,如果我哋真係一無所有,咁點算?」
歐文傑:「如果你唔想十年後嘅香港真係咁樣呈現出嚟,你睇完套戲之後會有咩改變?我個希望,喺大家度。」
周冠威:「『希望』嘅第一步,係勇敢面對,承認香港有問題。勇於承認,會帶嚟希望。希望係嚟自抗爭,香港人要付出多啲。」
伍嘉良:「如果我哋連認清厄困都做唔到,點樣帶嚟改變?如果我哋唔沉重就慘喇。故仔本身可能好絕望,但正正係因為我哋未絕望,先仲拍得出呢啲片。」

 

* * * * * *

 

你仲記得2005年嘅香港嗎?今日回望,我哋呢十年走過咗條點樣嘅路?2015年嘅今日,想像2025年嘅香港,見到電影入面呢一幕幕我哋唔願意成真嘅情境,仲趕唔趕得切亡羊補牢?

趁住仲有機會挽回,不如好好思考自己嘅位置,喺能力所及嘅領域默默抗爭,扭轉局勢,避免《十年》入面嘅片段喺現實發生。到底係「為時已晚」定「為時未晚」,取決於我哋今日選擇點面對。

諗清楚自己對香港嘅期望,好好選擇,為所追求嘅價值而戰。

但係要記得,我哋要講得出自己反對啲咩、痛恨啲咩,同時亦要講得出自己捍衛緊啲咩、追求緊啲咩。對一個政權、一個傀儡或一班流氓嘅恨之入骨,可以帶動我哋情緒,刺激我哋思考;但「恨」未必可以帶我們走得好遠,反而可能會愈走愈偏。唯有對某啲價值嘅熱衷、嚮往同堅持,先可以帶我們睇見更遠嘅地方,催逼我們走更長嘅路。

要睇清楚自己捉緊啲咩信念,記得自己想要一個點樣嘅世界同社會,先唔至於喺同怪獸對抗時,自己都變埋怪獸。
《自焚者》學運領袖歐陽喺獄中臨死前講過:「我每日花最多嘅氣力,唔係忍受飢餓,而係抑壓自己對呢個政權嘅憤怒……但維持住我意志嘅,唔係仇恨,係希望。」

自勉,亦互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