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建制新晉在中產手中贏了獨立民主派

$
0
0

 

 

區議會選舉結束,鄰區「傘兵」報捷,帶來驚喜;我區的獨立民主派議員,卻被自由黨新晉以三百多票擊倒,實在出人意料。 不過失望過後,分析勝負因由,卻是了解民情的重要一課。

 

交通——中產唯一關注的社區事務

我家位處半山,區內幾乎全是住宅,居民包括獨立大屋的富豪、私人豪宅的中產、和宿舍的高級公務員。5993名選民的家庭平均月入高達10萬元,是個名副其實的中產社區。基於以上總總,富豪們固然對區選沒有興趣,而中產如要消費或進行康樂活動,多會跨區或前往屋苑會所,所以對區內規劃的訴求甚少。只是社區遠離鐵路站,交通就成了核心議題。2011年一個重建計劃,就成了獨立民主派失票的伏筆。

那年,區內空置多時的幼稚園提出重建方案,計劃收生八班,並興建百多人的神學院宿舍。鑑於同區一幼稚園的家長多用私家車接送,導致上學放學時小路嚴重擠塞,故居民便成立了關注組反對是項計劃。這本應是區議員挺身而出之時,但獨立民主派卻缺席了會議,即使及後去信各部門力圖「補飛」,卻已是為時已晚,與區內居民領袖關係早已決裂。這次選舉,居民領袖更高調支持「打對台」的自由黨新晉。這可以是出於報復,也可是期待新晉更為「聽話」,但在四成的投票率下,關注社區的居民領袖的倒戈,絕對是一招重擊。

 

不選政綱,只選為人

獨立民主派議員出身中產,是名投資專家,在區內紮根多年,有不少成績。上屆議會,他更是少數反對『支持《一國兩制白皮書》動議』的兩人之一。相反自由黨新晉在今年暑假後才異軍特起,發動大規模海報攻勢,聲稱親自發掘了不少問題,並已去信有關當局反映云云。只是細心一看便發現內容全是通渠、馬路油漆脫落、屋苑小樹生長等雞毛蒜皮的事。即使他並未參選,其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知。另外他在高級公務員宿舍旁大肆宣傳自己「成功爭取」的「政績」固然令人懷疑他對社區的認識,但年輕而「未上位」的他能否了解「已上岸」的中產心理卻應是更大的疑問。由此可見,不群不黨、理解社區、支持務實民主的獨立民主派應該大獲支持,但事實並非如此。

中產擁有人脈和專業知識,除區內交通問題外,跟本不用區議員的幫助。而他們往往認為區議會只是地區事務的諮詢機構,根本有名無實。有選民更坦言投票跟政治候選人政治立場無關,因其政綱必不能付諸實行,反而其「為人」和「觀感」卻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不幸地,這恐怕正是區內不少選民的心聲。

自由黨新晉連續數月,密集地在路口放置旗幟易拉架,早晚站著向居民打招呼,配以海報攻勢,成功建立了「勤奮而年輕有為」的形象。相反,區內則甚少出現獨立民主派的身影,更出現了他已長居美國的傳聞。更甚者,對手重點攻擊獨立民主派偏低的會議出席率(i.e. 平均六成),暗指他「懶惰無能」。雖然「曝光率」實在與議政能力關係不大,但如果選的是的「為人」和「觀感」,「經常出現的」總比「不常出現的」優勝。所以縱然自由黨今非昔比,分裂後議席流失(現只有區議員9名和立法會議員5名),失去治港同盟的地位,影響力大不如前,這位「年青才進」卻能絕處逢生。

 

選舉策略是門學問

雖然自由黨看似已是日暮西山,為求重拾昔日輝煌,只好爭奪中產選區。 但是「爛船還有三分釘」,二十多年的選戰經驗,讓他們洞悉選民心理,學好了選舉策略這門學問。同時他們與商界友好,確保了充足的選舉資源。如果選民都是理性的,即使滿街盡是旗幟,到處也是候選人的海報,助選團人數眾多,也絕不能左右大局。但事實上卻是相反,投放了大量資源後,自由黨新晉的造勢策略得宜湊效,吸引了不少遊離選票。

 

結語

在43%的高投票率下,自由黨新晉最終以1479票擊敗獲得1098票的獨立民主派。 支持民主的雖然對此失望,但卻不代表些什麼。如果上述的推論正確,不少中產人士會因自身利益、候選人的為人觀感、或選舉策略而投票,全是基於「區議會只是有名無實的地區諮詢機構」的前設。立法會是三權之一的立法機關,議員肩負著否決惡法的使命,這都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這次自由黨的勝利是否會對2017年的立法會選舉有所影響,依然是未知之數。唯一能確定的,是這個黨會繼續多活至少四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