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最新文章綜覽 | 輔仁文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香港眾志」和「香港列陣」出選,就是一種「鎅票」「攬炒」。

$
0
0

 

狗 屌

 

如果我們認為本土派候選人參選是「空降鎅票」。

原因是他們沒.有做地區工作,沒有在參選前先到該區了解民情、服務市民,所以他們的出現是純粹借打「政治議題」和「攻擊泛民」來吸「傳統泛民」(指有一向做地區工作的泛民主政黨)的票。

假使我們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話,那我們不免要同意一點:黃之鋒的「香港眾志」、岑敖暉的「香港列陣」出選,就是一種鎅票。

是一種與本土派參選無異的鎅票。

的確,黃之鋒是在反國教以至佔領時期有很重要的角色,其餘岑敖暉等的社運角色也是有一定份量。然而與之相較,難道本土派的參選人就沒有角色,在社運上也沒有份量?按其本質,他們(不論本土派還是之鋒派)的社運,也不是以地區為本啊!而當他們標榜自己與傳統泛民不同時,一樣是在「攻擊」泛民啊!因為你標榜自己與泛民不同,就意味着鼓勵選民「應該選擇與傳統泛民不同的政治人物」,為甚麼要選擇不同的政治人物?因為你比傳統泛民更好!否則你何用強調不同?

所以,任何「鎅票論」,只能是個人喜好的偽理性偽科學偽邏輯包裝!本質上本土派的參選與之鋒黨的參選,沒有誰比誰高尚!假如要對本土派鎅票狂轟勁炸,煩請也對之鋒等人一視同仁!相反,本土派既然一向不認為「本土派參選就是鎅票」,那也不必籍此攻擊黃之鋒等人。

另一條進路,有論指如此六國大封相混戰,最後只能「攬炒」,無人選上,眼白白看着立法會淪陷建制陣營之手。這是真的。這點我是很認同的。

對於選舉策略,我沒有甚麼特定的觀點和立場。因為在我看來,你符合資格你就去參選,我的原則和立場只能送我到這一論點上,往後如何在策略上配票,如何在技術上互相談判互得利益,這些是政治協商的範疇,沒有甚麼對與錯可言,這中間是只有因果,沒有對錯的。

例如青年新政夥同一些東九龍地區組織參選,偏偏不選新界東,很可能便是與本民前協商的結果。而觀乎現在的政治光譜之闊,大家主張之不同,上述的協商似乎只能算是孤例看待。由這一觀點看,戴耀廷的「雷動計劃」在理念上是好的,但以其人之政治(負)能量,施行計劃者又很可能來自舊電池泛民陣營,泛民對議席理所當然之傲慢,種種條件,令雷動計劃近乎痴人說夢(這是針對其第一點協調參選而論,關於「聰明選民」等做法在此不談)。

因此,「人人都選搞到人人攬炒」是一個很客觀的「因果關係中的結果」,而不是一個值得用來指責參選者的論點。長久以來香港泛民陣營就真的當自己是一個內部的「黨」,要「團結」去對抗「建制陣營」的魔手。這在二元化的論述中是正確的,然而泛民卻從來沒有真正建構一個「陣營」的誠意和能力,幾乎所有泛民黨派的統合都是苟且的、隨意的、鬆散的,以至各懷鬼胎的。既然在結構上根本沒有融合過,又何來一種「黨內式」的協調?

故此,用「大家會攬炒」是得不到任何「說服勝算低的人士退選」之效果的!這是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我同意,但我無法同意用這種說法去達到勸退或協調泛民黨派參選的效果。

世有事,而後有人論之。學說之歸納是因應現實環境之改變,而非先由學術界人士頤氣指使引經據典而後要現實服膺其理論而行。所以我們理當承認,新的政治生態已然出現,借政治議題直接空降到地區直選的情況開始變得普遍(即使實際上地區工作帶來的鐵票仍然是十分堅實的),由「全港」而入「地區」而勝選,今屆很可能會有更多這類例子,我們不能因為「學術上」或「倫理上」「不是這樣」,就否定這些情況。說到底,香港的政治協商機制太少(又是殺局的禍),導致政治能量、矛盾和議題都集中在某幾個戰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3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