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期間壓力逼人,恰巧The Lobster(單身動物園)上映,不看電影會死的我還是把持不住。 看完大腦呆住:沒有看過比這更奇怪的電影,太喜歡了!
The Lobster 背景設定於未來世界,城市裏所有單身人類都會遭送到「會把人變成動物」的酒店。逗留酒店時間有限,若在限時内找不到伴侶,酒店就會根據你的意願把你變成動物。 入住期間必須參與酒店定時在附近森林進行的「狩獵遊戲」:每人備有麻醉槍,每射中一個人,就等於能在酒店多住一天。 打算變成龍蝦的男主角David遭前妻抛棄,帶著變成狗的哥哥住進酒店,展開崎嶇情路。
酒店世界觀:單身就是罪
酒店裏所有人目無表情,每天倒數著生命:同樣的生活規律、一式一樣的衣服,登記的住客不能是雙性戀、不能自瀆,變成動物後不能跨物種戀愛……與其說酒店,更像豪華版的集中營。酒店透過講座向住客強調單身的苦,更把住客一隻手鎖住,要其體驗「一對比一個好」的道理,貫徹極權主義。
住客爲了尋找合適的另一半,無所不用其極營造自己與心儀對象的共通點:爲了追求經常流鼻血的女生而不停撞牆,用刀刮鼻只為流鼻血的男生;David爲了追求一個鐵石心腸的女子,強裝跟她同樣殘酷,最終連累哥哥遭虐殺……
後來David逃出酒店,遇上「單身族部落」,愛上部落中一個近視女孩(電影中連女孩的名字都沒交代,可見她的價值與近視眼有多密不可分);David愛她,也只因為他亦有近視。
單身部落:戀愛才是罪
單身部落嚴禁調情、戀愛或性交,違反者會遭各種酷刑對待,包括「The Red Kiss」(兩個受刑者要在被刀亂割嘴巴後接吻),還有「The Red Sex」(如此類推也知道如何吧)。 除了嚴禁兩人牽涉感情的互動,單身部落的生活可算較酒店裏自由;惟死前需要先挖好自己的墳墓,而且連集體跳舞也只能自己聼自己的耳機,受傷了也不要奢望有同伴會救你;人人都是獨立活著的個體。
部落女首領揭發了David與近視女的戀情,得知他們密謀私奔逃離部落;於是借矯視手術為名,把近視女弄盲。「近視」這共通點消失後,明顯呈現David對近視女態度較以前冷漠,但他終究還是帶著近視女逃到城市;甚至病態詮釋對共通點的執著,企圖把自己刺盲。
酒店與部落;生與死
故事定位於「杜絕單身」和「崇尚戀愛」這兩極人生觀之間,部落與酒店,除了反映現代社會二元對立的兩性關係觀,大概就是象徵生和死。
酒店乃認知為「暫待的空間」,任你像龍蝦能活上一百年,也離不開暫時。住客在酒店裏不停被洗腦「一對比一個好」、「要兩個人共存才能有圓滿生活」,完全抹殺「人能獨立活著」的意念;貫徹人類社會源遠流長的「成家繁衍」觀念,彷彿將單身者與「缺陷人生」、「被淘汰」劃上等號,無法擁有美滿人生(變動物,不能繼續做人)。電影將這種無形的思想暴力化爲實體,投射單身族/並不熱衷戀愛一族所承受的社會壓力。
而單身部落中,最常提到死亡。
部落女首領一再提醒David儘快自挖墳墓,亦叫受傷的部落成員若無法追上大隊便只能前往自己的墳墓孤獨死去。死亡只屬於自己,是無法避免的孤獨。任你生前如何出雙入對,最後你亦要獨自面對死神;回到二元對立的世界,若然無論如何仍要孤獨死去,爲何不能單身活著?
讓我們傷痕累累的所謂「匹配」
在愛情中尋找共通點到底是人為默契,還是真有天生一對存在? The Lobster 以極端的手法映射這種執著於「與另一半之間一定要有共通點」的兩性關係心態,看似荒謬,卻非常真實。我們不往往都這樣嗎?遇上心中的那位,總希望自己能跟對方有點相似地方,最好看來如天造地設的一對;為了那一點點所謂的「登對」,多少個David把自己改頭換面 弄得傷痕累累,最後什麽也沒有?熱戀的對對連體嬰,不也嚮往一身情侶乜情侶物的所謂浪漫嗎? 電影並沒交代David最終有否選擇放棄雙眼,算留下懸念與想象空間。
從交代David與虐殺他哥哥的鐵石心腸女那段情,到David與近視女的感情,不斷提升David為尋覓共通點而犧牲的程度;從哥哥的性命,到自己的雙眼……越愛得盲目,越迎合別人,只會失去更根本的自己。
這真理不止於愛情,對待友情、處世亦然;當世界告訴你乜乜乜是錯,而你不問爲何便相信,你慢慢就會變成電影中大部分的人:沒有名字、沒有感情、沒有屬於自己的價值…甚麽都沒有。
後記
一幕我印象尤其深刻:酒店經理問David要變成甚麽動物時,強調變動物等於第二次尋找另一半的機會。
電影裏從未交代爲何變成動物以後能繼續單身,卻不能以單身人類的身份活著;這是對跨物種生存能力致敬,抑或一再回應人類社會群體價值對個體意識的壓抑?